金融体制改革有利于维护中国金融安全,甚至是金融安全的重要基础。在加强我国金融安全的建设过程中,要协调好改革、开放与维护金融安全之间的关系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实际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融入金融全球化的潮流之中,金融对外开放度大幅提高,为提高中国国民经济的总体水平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国际化发展水平和对外依存度的提高,中国经济金融所面临的风险也日益增强、对维护金融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处理好金融安全四大关系
加强我国金融安全,首要在四方面协调好改革、开放与维护金融安全之间的关系。
防范金融风险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关系。只强调风险和安全,不重视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中国不仅要采取稳健的措施防范金融全球化的风险,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国金融发展还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需要通过参与金融全球化促进中国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发育和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金融开放与保护的关系。扩大开放是金融深化的途径之一,有利于一国金融体系的发育;同时,在本国金融机构还比较脆弱的情况下,对其给予适度的有时限的保护有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健发展。开放和保护都是金融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将保护作为既定目标和永恒不变的制度安排是错误的,必然是保护落后,其结果是损害金融本身而且严重牺牲经济发展效率。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国际经验表明,金融自由化步伐必须与本国的金融监管水平相适应,不顾本国国情盲目的金融自由化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而在金融监管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积极稳妥推进金融自由化、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将有助于消除金融市场扭曲,更好地发挥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本国金融的国际竞争力。
速度与效益、规模与质量的关系。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保持资本双向流动和金融国际化发展适当的规模和速度,同时努力提高质量和效益,为经济全面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金融安全的战略选择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维护中国金融安全,需要从战略高度重点关注五方面课题:
国际资本流动的风险控制。关注中国的国际资本流动态势(外商直接投资、外债以及资本流出);控制中国资本流动风险,研究制定控制国际资本流动风险的政策措施,实施控制资本流动风险的一般性措施如外资流入的调控、抑制资本外逃、控制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努力消除其负面影响;建立国际资本流动风险的监控体系。
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与强化。在监管的内容、方式、效率、力度等方面完善中央银行的监管体系;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支持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积极发展中间业务;正确处理合规性监管和非现场检查的关系、确定时限要求;加强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监管机构的协调与合作。对外资银行采取有效监管和控制策略,将外资银行给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和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完善外资银行管理的法规;控制外资银行进入速度、适当控制外资银行扩张速度。
货币政策的协调。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中央银行要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努力提高货币政策操作水平,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要加强货币政策的内外协调、确保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
汇率政策的目标及其实施。中国现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仍然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合理选择;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条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人民币汇率稳定与否关系到中国的金融安全;目前汇率制度存在的最大弊端就是缺乏弹性,长时期窄幅波动将导致人民币汇率制度走向僵化,威胁金融安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强中央银行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控和管理,注重汇率政策与利率政策、外汇管理政策的协调配合。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循序渐进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基本原则。由于资本项目可兑换面临的环境远远复杂于经常项目可兑换,需要充分准备:保持国际收支的良好态势;健全监管体系、采取审慎管理措施,保证金融机构的健康运行,如控制商业银行净敞口外汇头寸、严格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强化商业银行的自律行为;形成灵活的利率机制和汇率机制;企业应对国际市场变化的能力以及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提高等。
国际收支政策的调整。一般来说,外汇储备政策包括合理储备水平确定与管理,同时外汇储备政策是一种消除短期内外失衡的缓冲政策,它具有短期应急性特点。当前,中国外汇储备保持了相当的规模,巨额外汇储备为金融安全增加了保险系数;但也正是由于外汇储备过于庞大,不可避免地会降低资源使用效率、损害经济增长的潜力,给宏观经济带来众多的负面影响。因此,中国外汇储备合理规模的政策选择应当是:稳定外汇储备规模与加强外汇储备管理两者并举。而积极的外资政策的基本点是:注重调整利用外资的长短期结构、审慎的外债政策、谨慎资本项目开放、提高资本项目的管理效益。
维护金融安全的政策措施
为维护中国金融安全,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从体制、机制以及操作层面尽快实现突破,解决当前最为紧迫的一些难题。
其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入WTO后,政府支持提高国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重点,必须从以往的保护市场、直接补贴等方面转向改善企业治理结构、维护公平竞争、保护与鼓励技术创新、降低社会交易成本等方面;政府涉外经济管理的办法与机构也必须调整等。因此,监管部门要加快建立开放经济的风险防范体系。包括建立灵活的汇率制度,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建立反补贴、反倾销体系,防止国内产业受到来自外部的不正当竞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防止开放市场所必须的结构性调整演变为社会问题。
其二,应对新情况需要新思路。中国长期以来处在短缺经济和由投资膨胀或投资消费双膨胀导致的经济过热的环境下,对处理和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比较有经验,而通货紧缩和需求不足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难度较大的新问题。十多年来,中国改革和发展很快,但对众多深层次问题没有很好地研究。显然,过去的经验对于诸如此类新问题的解决已经无能为力,如果只是仅仅满足于总结过去的经验,而没有新思路、锐意创新,将是十分危险的。
其三,确保金融稳定运行。目前,从政策上看,当务之急是要继续深化国有银行体制改革,还要对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加强监管,加快整顿与改革。主要措施包括:消除资本市场泡沫;加强对银行资金入市进行监管;对证券公司加强风险控制;利用股指较低的机会,加速上市公司的体制改革;敦促并扶持商业银行加快良好公司治理机制的建立。
其四,制定新的风险控制措施。在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的情况下,机遇与风险并存。但是,存在着一种令人担忧的倾向,即对机遇评价过高、而对风险重视不足,特别是对市场失败的风险、危机波及或传导风险缺乏充分的估计和尚未制定完备的防范措施,寄希望于依靠过去的经验来解决面临的所有问题。
然而,过去的经验是有局限性的。例如,中国成功地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资本账户没有全面开放,而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是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中国资本账户开放是必然的趋势。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人民币渐进地走向可自由兑换,资本的流出流入、本外币资产的替代也将随之增强,资本账户严格管理这道“防火墙”的作用将逐渐消失。因此,就需要制定新的风险控制措施。
(作者为国际金融论坛(IFF)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