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后发展地区赶超跨越的核心动力。要紧密结合广西实际,在“转变”上做文章,在“加快”上下功夫,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内生增长动力;提升社会福利,再造富民优先机制;坚持生态优先,实现低碳绿色崛起;推进改革攻坚,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取得推动科学发展的更大成效。
1 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不可持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提高经济发展内部诸关系的协调性,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不可持续的一个突出表现在于,经济发展内部诸关系的片面性乃至对立性,相互之间缺乏协调、协同、协作。在投资、消费、出口关系上,投资和出口占主导地位,消费需求相对薄弱且升级乏力,市场空间受到限制,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在一、二、三次产业关系上,突出第二产业的带动作用,但现代服务业发展还不充分,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在要素投入关系上,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和投入大量廉价劳动力,知识创造、科技进步、人才开发和管理创新的支撑作用远未发挥。在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上,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作为产业和人口集聚的载体作用发挥不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在于保持各种经济关系的协调性,并以此保证经济系统的高效运转,以尽量少的投入获得尽量多的产出,以尽量低的成本获得尽量高的收益。因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改变这些经济关系的失衡现象,形成均衡、有序、最优的经济结构,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内在活力。在未来广西中期工业化发展阶段,突破生产要素紧缺的瓶颈,赢得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主动权,实现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主要靠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提高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协调性,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往往只见“物”不见“人”,奉行“以资为本”的经济增长,在战略选择和政策取向上具体表现为:以片面追求GDP为导向,忽视民生的改善,忽视社会事业发展;片面强调硬实力建设,忽视软实力建设;片面强调自然资源开发,忽视人力资源开发;片面强调发展资金密集型产业,忽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种发展方式以牺牲民生为代价,求得经济一时的快速增长,必然造成经济与民生的失衡。因此,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发展重点转向“以人为本”的经济增长,实现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同步,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同步。广西既是后发展地区,又是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同样艰巨、同等重要,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制度方式实现经济与民生互动协调发展,更是紧迫性。
提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性,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何破解环境容量减小和经济总量加大之间的矛盾,是后发展地区跨越发展的一大难题。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基本国策。统筹人与自然的发展,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过度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优势,忽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突出特征,从根本上讲是与推动科学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广西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环境独具优势,具有绿色发展的良好基础和条件。但是,面对经济发展的繁重任务,大规模投资和大量新上项目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因此,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区的同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实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相得益彰。
2 探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现实途径,取得推动科学发展的更大成效
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后发展地区无需重复工业化先行国家和地区由低端到高端循序渐进的工业化老路,而应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下,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充分挖掘巨大的内需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淘汰落后过剩产能,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发展海洋经济,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大力推进城镇化,推动优势资源在城乡的均衡配置,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内生增长动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抢占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的战略制高点,以新的优势赢得主动权,最根本的是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桂、人才兴桂战略,全面落实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广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主要是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突破能力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端化发展。整合优势科技资源,促进产学研大联合,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广西区内人才作用,积极引进和用好区外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建设人才强区。
提升社会福利,再造富民优先机制。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再造“富民优先”的发展机制,构建“社会整体福利最大化”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突出解决公共产品短缺问题,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加快升级的需要。加强社会建设,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各项社会事业。改革分配制度,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生态优先,实现低碳绿色崛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要将人口、资源、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通盘考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推进能源资源节约,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大力推进水电、核能等新能源开发,加强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广低碳技术,倡导低碳文化,建立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完善区域生态规划,参与区域环保合作,加大环保监管力度,建立生产和消费全过程控制的污染防治体系。完善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注入新动力。
推进改革攻坚,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改革开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大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力度。同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作者为自治区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