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我国经济数据出现多个积极信号,物价水平则继续下降。从三大需求来看,出口增速较上月大幅反弹,在房地产、基建的支撑下投资当月增速较上月有所上升,名义消费增速较上月继续下滑,不过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速略有上升。可以看出,5月份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均现积极信号。在需求趋好的情况下,工业产出也小幅回升。5月份人民币新增贷款大幅增长,M1、M2增速也有所上升,货币政策调整的效应开始显现。从通胀形势来看,CPI同比涨幅继续回落,通胀压力得到缓解。尽管5月份经济数据呈现向好趋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假期时间安排的不同,今年4月份较去年同期少一个工作日,5月份较去年同期多一个工作日,由此产生的基数效应不容忽视。因此,5月份经济数据是否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已出现趋势性好转还尚难确定,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利好数据背后藏隐忧,经济好转趋势尚难定论
5月份,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均现积极信号。出口经过4月份的下探后大幅反弹,同比增长15.3%,较上月上升10.4个百分点。投资在房地产、基建投资的支撑下出现企稳迹象,1-5月份累计同比增长20.1%,较1-4月份继续下滑0.1个百分点,不过下滑速度明显放缓。当月增速则上升0.9个百分点至19.9%。名义消费同比增长13.8%,较上月下滑0.3个百分点。不过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1%,较上月略升0.3个百分点。在需求趋好的情况下,工业产出增速也有所上升。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较上月小幅回升0.3个百分点。
近期外部实体经济并没有明显积极的变化,出口却出现超过10个百分点的反弹,这或许更多的是来自于数据扰动等短期效应,实际情况恐怕不容乐观。而投资虽现企稳迹象,但动力仍然较弱,消费也增长乏力。总的来看,5月份利好的经济数据背后仍然藏有隐忧,宏观经济形势还很难做出趋势性向好的判断。
出口大幅反弹缺乏需求支撑。5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为3435.8亿美元,同比增长14.1%,当月进出口规模刷新去年11月创下的3341.1亿美元的历史纪录。其中,进、出口规模双双创月度历史新高,当月出口1811.4亿美元,增长15.3%,较上月上升10.4个百分点;进口1624.4亿美元,增长12.7%,较上月上升12.4个百分点。
3、4月份进出口增速连续下滑,并维持在10%以下低位,5月份则双双大幅反弹。但是我们很难找到内外需明显转暖的证据来支撑这样的大幅反弹。这种反弹恐怕主要是由于上述所说工作日变化导致的基数效应等因素的扰动,实际的出口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从主要出口地区来看,5月对美国出口同比增长22.99%,与4月相比上升了13个百分点。对欧盟出口同比增长3.43%,与4月相比上升了5.81个百分点,结束了连续两个月的负增长。由于对东盟同比增长28.05%,与4月相比上升了22.67个百分点,对亚洲地区的日本、韩国、香港同比增长分别为13.03%、6.25%、15.87%。
从近期的欧美经济情况来看,美国近期新出炉的GDP及新增就业情况远低市场预期,失业率更是不降反升。欧元区失业率持续上升,PMI频创历史低点,欧债危机更是不断升级。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也持续放缓。由此可见,5月份出口的大幅反弹没有得到外部环境明显改善的验证。此外,5月对美出口强劲可能还和汇率因素有关,自5月初起美元兑人民币持续升值,这或称为拉动中国对美出口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欧出口上升则还可能受到另一个短期因素的影响,即欧洲杯的举行从而拉动了中国对欧出口。
总的来看,5月份出口的反弹缺乏外部绝对需求的支撑,更多的是一些短期效应,缺乏需求支撑的出口反弹或难以持续。未来出口维持10%以下低位增长仍是大概率事件,而外部经济中的一些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风险更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房地产、基建支撑投资企稳。1-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892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1%,增速较1-4月份继续回落0.1个百分点,不过回落幅度明显收窄。5月份同比增长19.9%,较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投资增长现企稳迹象。在三大投资领域中,1-5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8.5%,增速比1-4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5月当月房地产投资增长18.2%,较4月份上升9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长24.5%,较上月略升0.1个百分点,保持相对稳定。在国家“稳增长”的背景下,交通运输、公共设施等基建投资整体继续上升。具体来看,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累计增长19.4%,较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累计增长-6.4%,较上月上升1.6个百分点。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累计增长9.3%,较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此外,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和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累计增速分别回升1.5和0.4个百分点,也体现出国家稳定投资增长的导向。
5月份房地产投资累计增速仅略下滑0.2个百分点,降幅明显收窄,当月增速则大幅反弹,超出市场的普遍预期。当月增速的大幅反弹存在基数扰动等影响,不过观察近期形势可以发现,房地产市场的确出现了回暖的迹象。首先从本月数据来看,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累计继续呈现同比负增长的态势,不过降幅较上月分别收窄1.0和2.7个百分点,呈现量价齐升的态势,也从数据上验证了市场所谓的“红五月”。在整体经济持续下滑的背景下,近期全国多个地区继续“微调”房地产调控政策,央行年内已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6月8日更是三年多来首次下调了利率。尽管6月份的降息不能解释5月份房地产市场的回暖,但在宏观经济持续下行的情况下,国家稳增长力度不断加大,市场对房地产的预期也开始改变。央行近日的调查显示,15.7%受访居民准备购房,为去年以来最高值。统计局发布的5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数据显示,在70个大中城市中,5月份房价环比上涨的城市数量比4月份增加了一倍。同时近期,北京、深圳、广州等城市住宅成交均价也纷纷走高。这些现象均说明房地产市场确实出现了回暖迹象。在此背景下,房企拿地热点也向积极方向转变。1-5月份,土地购置面积和成交价款增速分别较上月回升0.6和3.7个百分点。
尽管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回暖迹象,中央也的确提高了对地方微调楼市的容忍度。不过中央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总基调仍然未变,至少目前来看,楼市调控放松要重述2008年的历史几无可能。同时未来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在这种背景下所谓的“刚需”恐怕难以支撑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反弹,房地产投资恐仍将继续下滑,可以预期的是,在国家稳增长的背景下,这种下滑的速度和幅度将放缓。不过另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是,在调控的限制下住宅市场较为低迷,而商业地产则一片红火。今年1-5月份,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分别同比增长44.7%和31.6%。我们要提醒的是,在经济基本面较为低迷的情况下,资本大量涌入商业地产将吹大并引发其泡沫的破灭。
总的来看,房地产的反弹和基建投资回升以及制造业投资的稳定支撑了5月份整体投资的企稳。5月份,发改委集中审批了一批投资项目,不过这在5月的投资数据中表现并不明显。在国家稳增长甚至保增长的背景下,未来投资有望逐步企稳回升。尽管难以再续2008年“四万亿”的投资盛宴,投资稳增长依然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真正值得担心的是这次投资再刺激还会积累更大的产能,而外部消费需求难以复苏,国内分配改革难以启动,更大的过剩危机在后面。
消费名降实升但仍增长乏力。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1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3.8%,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较上月回升0.3个百分点。1-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4.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从环比看,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84%,继续呈现回落态势。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5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4536亿元,同比增长13.7%,低于4月份的14.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179亿元,增长14.3%,低于4月份的14.6%。剔除价格因素,5月份城乡与农村消费增速10.7%与11.4%,分别高于4月份的10.6%和11.2%。从具体商品来看,日用必需品类和汽车消费企稳,降幅在0.5个百分点内,但家电、家具和家装持续回落,降幅超过1个百分点,表明房地产消费链依旧处于调整中。
总的来看,由于物价水平的快速回落,5月份名义消费增速继续下滑,不过实际增速有所上升。受制于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滞后,在内外整体需求疲软的情况下,我国消费增长很难表现出独立的走势,加之前期消费刺激政策的退出,消费增长表现乏力。从未来形势来看,随着国家新一轮消费刺激政策的陆续出台,实际消费增速有望继续企稳,不过在价格水平快速回落的情况下,名义增速恐将继续下滑。
工业产出回升趋势未定。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9.6%,比4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分轻重工业看,5月份,重工业同比增长9.8%,增速较上月回升0.9个百分点;轻工业增长9.1%,是2010年2月以来的最低点,增速下滑1.2个百分点。重工业增速回升是5月工业增速超出预期的主要原因,而轻工业增速回落则拖累5月工业增速。重工业的回升与投资的企稳相关。具体来看,通用设备、铁路船舶等运输设备业、电气机械和电力热力等重工业行业同比增速较上月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发电量、水泥、10种有色金属和汽车等主要产品产量呈现显著回升。从产销率看,5月份产销率下降0.2个百分点至97.9%,反映企业库存有所上升。总的来看,虽然5月份工业产出增速出现上升,不过如果考虑到工作日的因素,实际的增长情况仍然不容乐观。而在需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目前工业仍处于去库存阶段,短期内工业增速仍将波动调整。
物价水平短期加速下行,通胀压力进一步减轻
3月CPI同比出现反弹,4月重拾回落态势,5月份则延续了回落的趋势。5月份,CPI同比上涨3%,较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涨幅创23个月新低,环比下降0.3%。5月份CPI构成中,新涨价因素为1.26%,相比4月份回落0.32%,翘尾因素为1.74%,相比4月份回落0.08%。因此,5月份CPI的回落,主要是新涨价因素的作用。食品价格继续呈现季节性回落,5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6.4%,较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8%。食品价格的下降主要是肉类与蔬菜价格下降所致,其中猪肉价格环比下降3%,蔬菜价格环比下降6.9%,其他食品价格小幅上涨。非食品价格上涨动力趋弱,同比上涨1.4%,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环比持平。受油价下调影响,非食品价格中交通通讯及服务的价格同比下降0.1%,环比下降0.3%。
5月份,PPI同比下降1.4%,降幅较上月继续扩大0.7个百分点,同比创30个月新低,环比结束了连续3个月的正增长,下降0.4%。其中加工工业PPI同比持续6个月为负,表明终端需求的疲软,而原材料和采掘业PPI同比出现了30个月来的首次下降,表明下游需求疲软逐渐传导至中上游。
5月份CPI加速下滑,通胀压力得到进一步减轻。而进入6月份后,随着气温升高,部分瓜果类蔬菜上市量增加,预计将带动蔬菜价格继续回落。国际油价的大幅下跌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输入型通胀压力,就在5月份CPI公布的当天,国内成品油价格再度下调。经过两次成品油下调之后,一季度油价上涨幅度基本被消化,交通运输、物流等用油单位有望明显减负。进入6月份后,CPI翘尾因素将大幅下降,有利于CPI同比增速的继续下降。在目前经济保增长需要政策加大预调微调力度的情况下,CPI这一下降趋势则为货币政策的放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为稳增长政策的加力提供了政策空间。而5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在4月同比下降0.7%的基础上加速下滑,同比下降1.4%,PPI指数已连续三个月负增长,显示目前经济增长形势的进一步恶化,反映出目前产能过剩矛盾加深,这也是上一轮四万亿刺激政策的后遗症。
货币供应增速有所上升,新增贷款超预期增长
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3.2%,比上月末高0.4个百分点,反映企业短期资金周转的狭义货币(M1)余额同比增长3.5%,比上月末高0.4个百分点。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为7932亿元,同比多增2416亿元,高于市场普遍预期。
尽管市场普遍预期5月份新增贷款将较4月上升,不过实际贷款规模仍然超出市场预期,为2011年2月以来的第二高水平,仅次于今年3月的1.01万亿。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比重较上月明显提升6.2个百分点至34%,显示出稳增长政策的效果在逐步显现,投资需求有所好转。不过该比重仍然处于低位(2011年平均为45%左右),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占比过大的问题依然突出,表明当前投资需求仍处于低位;而票据占比居高不下显示政策推动范围之外的贷款需求仍然疲弱。5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较多,是货币供应量增速小幅回升的主要原因。另外,5月18日,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个百分点,对于货币供应量反弹也具有一定贡献。但M1和M2之间的剪刀差与上月持平,依然处于历史高位,企业活期存款占比较低的状况仍未显著改善,表明当前实体需求仍然疲软,企业活力以及投资意愿有待提高。
二季度以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因此稳增长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预调微调力度加大,国家重点项目审批提速,信贷需求有所回升。从后期来看,稳增长政策的效果将进一步显现,信贷需求随着政策放松逐渐恢复,而且6月初的降息使得融资成本降低,企业的融资压力将有所减缓,融资需求也将增加。而从放贷规律来看,二季度放贷在全年占比为30%,与一季度规模持平,4、5两月共放贷1.5万亿左右,这说明6月份还需投放1万亿左右。从银行的角度来看,5月的降存款准备金率使得流动性压力减小,而央行将存款利率上限提高至1.1倍,引入竞争机制,银行可以自主在限定范围内调整利率,吸引存款,减少存款流失现象,从而减少存贷比限制对放贷的影响。从信贷结构和供应增速来看,当前的实体经济仍然偏弱,终端需求依然疲软,因此实体需求有待随着政策的刺激进一步释放,货币政策还将继续朝着宽松的方向发展。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流动性环比将不断趋松,但在基数的影响下,货币供应同比增速仍有可能波动。
投资稳增长恐将加剧我国产能过剩矛盾
5月份经济数据出现了多处利好。不过考虑到工作日带来的基数效应后,这种利好恐怕需要打一个折扣,实际经济增长情况不容乐观。央行在数据公布前三年多来首次下调了基准利率或可成为佐证之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出口的大幅反弹并不值得乐观,投资增长仍在波动企稳,消费也表现欠佳。由于外部环境依然不稳,欧美等国家经济复苏不稳,不确定性风险较大,外需仍然是我们需要首要关注的经济增长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重启了投资稳增长。
在经济下行风险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保持一定的投资力度以稳定经济增长确有必要,不过投资虽然是需求,但不是最终需求,而是迟早要变成供给的需求,所以增加投资对总量平衡的最终影响不是增加了总需求,而是增加了总供给。在2009年出台“四万亿投资”刺激政策时,中国的生产过剩矛盾实际已经很严重,在四万亿投资盛宴之后这一矛盾继续深化。这从今年以来钢铁行业出现罕见的全行业大幅度亏损中可见一斑。而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国家不得不重新拾起投资这根政策大棒。不过正如我们上述所说,这次投资再刺激还会积累更大的产能,而外部消费需求难以复苏,国内分配改革难以启动,更大的过剩危机在后面,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新的投资计划中恐怕需要有所转变,包括投资领域、投资主体等等。例如更多的向新兴产业倾斜,推进市场化,打破一些不必要的垄断限制促进投资效益的提高等等。另外,在产能过剩的矛盾下,企业盈利水平受到明显压低。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就显得十分关键,最直接的就是减轻税负,我国财政状况良好,在减税方面应该加大力度。除了减税之外,金融环境也是企业经营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推进市场化,合理有效的配置金融资源也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不过这些措施仍然只是从供给方面考虑问题,无法解决我国产能过剩的问题。如何扩大消费内需成为从需求上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要指出的是,尽管扩大消费非常重要,但期待我国依靠消费来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并不实际,就我国情况而言只有城市化才是拉动我国经济的最大内需。而在此过程中我国需要尽快推进户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等许多制度的根本性调整。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