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请登录注册

智慧经营 达善社会

来源:国资企业培训网作者:兰州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2009-06-05
打印

    按照构建“国资委—国资运营机构—国有企业”三级国资监管体系的客观要求,兰州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作为国资运营机构,以“创新敬业、民主团结、智慧经营、达善社会”为核心价值观,以“五个中心”为功能定位,按照“五步走”的发展战略,依据市政府国资委授权,依法合规地开展各项业务,逐步成为工业强市的有力支撑和调控经济的有效平台。公司按照“393”攻坚计划的总体部署,在筹措国企改革成本、授权清收和监管破产(关门)企业资产、支持市政府重点项目建设、实施破产关门企业危旧房屋改造、托管协管相关人员、维护企业物业设施正常运行和实施再就业项目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

    一、公司基本情况、功能定位及发展战略

    (一)基本情况 兰州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是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兰州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出资设立的国有独资有限公司,于2005年10月在甘肃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依法登记注册,代表市政府国资委持有和经营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和股权。它是代表市政府国资委经营国有资产(产权)的特殊经济实体,是以国有资产的资本化运营为手段,以发挥国有资本最大化增值为目标的特殊企业组织。

    公司的成立,一方面是完善国资监管体系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是国企改革攻坚的现实需要。公司组建伊始,就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突出体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制度特点。在法人治理结构方面,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要求设立了董事会和监事会,形成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在组织结构上体现扁平化设计原则,下设: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财务审计部、资产管理部、资产经营部、托管中心、投资融资部和资产重组部等八个职能部室,设有子公司市国资物业公司,该公司下设市场拓展部、危房改造部、物业管理部、项目开发部和拆迁公司等部门。在制度建设方面,公司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高起点嫁接先进的管理制度,形成有效制衡的激励约束机制,结合“三项制度”改革的先进经验,建立以全员聘任制、薪酬构成多元层级制、绩效动态考评制等为主要内容的基础管理体系。公司现有正式员工52人,实有经营性资产20多亿元,上缴税金346.3万元。目前,公司正积极运作兰州银行不良资产置换、市属企业危旧房屋改造、企业出城入园搬迁改造、兰州中小企业投资基金等一批关系兰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截至目前,公司管理资产215469.79万元。完成重组项目30个,引入资金7亿元,盘活存量资产24.5亿元。

    (二)功能定位 即 “五个中心”:工业强市的融资中心、培育主业的投资中心、不良资产的加工中心、国有股权的管理中心、企业改革的缓冲中心;
 
    (三)发展战略 即第一步,清收授权破产关门企业资产;第二步,划转市属参股控股企业股权;第三步,发行公司债券和开发信托产品;第四步:实现公司股权多元化;第五步:将公司培育上市。

    二、围绕功能定位 积极拓展业务 取得较好业绩

    公司授权管理的破产关门企业的资产绝大部分为沉淀性资产、市场流动性极差,如何盘活此类带有各种遗留问题和附着各种隶属关系的资产,让资产在流动中增值,在增值中发挥效益,一直是公司努力破解的难题。公司成立以来,紧紧抓住国企改革的历史机遇,寻求有效盘活资产的突破口,在融投资、主业培育、不良债权收购与处置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工业强市融资——功能突出。作为全市工业强市的融资中心,公司成立以来共筹集资金近18亿元,成功运作了兰州银行增资扩股、兰州银行不良贷款置换、企业出城入园搬迁改造、60万套子午轮胎项目建设、兰州吉利汽车项目建设、市属企业不良债权收购等关系兰州工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实现兰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培育主业投资——效果明显。公司成立以来,筹集资金2.4亿元承担了60万套子午轮胎项目建设。作为借款主体融资1.7亿元成功建设了兰州吉利汽车项目,2008年,兰州吉利公司生产整车近万,上交地方税金1000余万元,为振兴兰州装备制造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另外,依托公司管理的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资产,成功组建了秀川、桃林、沙井驿、龚家湾和南关机电城五个工业园。五个工业园占地面积共477亩,引进各类企业110户。去年,五个工业园实现工业总产值22556.39万元,增加值6203.07万元,上缴税金345.54万元,新增就业岗位1489个,解决破产关门企业职工就业岗位467个。同时,作为兰州市企业出城入园搬迁改造融资平台,甘肃宏宇变压器公司和兰州棉纺织厂两户企业的出城入园已成功运作,兰州大得利制药、兰州联合重工等企业正在按政府要求有序推进。

    3、不良资产加工——富有成效。通过与中国长城、华融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筹集资金5214.06万元累计收购企业不良债权9.3亿元。目前,公司累计处置不良债权2.09亿元,回收现金2488.37万元。通过收购国有企业的不良债权,一方面理顺了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银行、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另一方面为改制企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4、国有股权管理——渐入轨道。作为国有股权的经营和管理中心,公司成立以来,成功收回了兰铝股权1000万元,划转了部分企业的国有股权,解决了一部分授权管理企业几十年形成的股权遗留问题,理清了股权权属等复杂问题,对国有股权的管理渐入轨道。

    5、改革矛盾缓冲——熨平波折。目前,公司共托管协管企业原领导人员、“4050” 人员共1.4万余人,彻底解决了企业破产关门、改制重组后一大批人员的社保、养老、医保、退休等社保关系的续接和办理工作,为巩固国企改革成果,支持改制重组企业做大做强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接管非经营资产,实施民生项目,维护改革成果

    “393”国企改革主体任务完成后,破产关门(关闭)企业的非经营性资产由于企业主体的消失完全处于挂空状态,物业管理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主要表现在家属区的日常管理、水电、供暖及管网的管理和维修、房屋的维护等),职工住房破烂危旧。能否妥善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是能否为国企改革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另一方面对巩固国企改革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007年9月,以物业管理、危房改造、再就业岗位开发为主要职能的兰州市国资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全面承担了企业非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和运营,承载了企业民生项目的建设职责。

    (1)、破产关门企业物业资源的管理和整合主体功能完全实现。作为全市破产关门企业物业资源的管理和整合主体,2008年组建了26个物业站,按照资源共享的原则对全部破产关门企业物业资源实现了整合管理。制定了《兰州市国资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物业管理暂行办法》,实现了对物业站规范化的管理和运营。物业运营两年来,不但圆满解决了破产关门企业冬季供暖的难题,而且通过管理使破产关门企业各项物业费用同比下降了近20%,大大降低了政府在破产关门企业物业管理上的支出。另外,通过开展屋面维修,实施供水、供电管网改造,彻底解决了企业职工住户最实际的问题,得到了职工的普遍好评。

    (2)、已成为全市危房改造的拆迁和建设主体。2007年,市政府决定以公司为主体,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整合的原则对市属国有破产关门(关闭)企业生活区危旧房屋进行改造,使破产关门企业借助政府平台彻底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让改革成果惠及广大职工群众。

    2008年,公司完成了9户企业的拆迁、动迁人口达5100人,完成土地熟化面积约15.25万平方米,拆迁房屋总面积超过8.4万平方米,全部拆迁任务占全市拆迁总任务的60%。目前,原甘肃水泵厂危房改造项目1.7万平方米主体结构已封顶,原玻璃仪器厂危房改造项目2.5万平方米进入井桩浇注阶段,原一毛厂14万平方米危房改造项目进入土方开挖阶段,原长新电表厂(东方红电表厂),原保温容器工业总公司、阿干煤矿棚户区改造工程、原棉纺织厂、原高压阀门厂、 504厂等企业总共70多万平方米危房改造工程正在全速推进,力争年底前全部动工建设。

    根据政府要求,公司编制了《市属企业危房改造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市属企业危房改造拟建筑总面积约180万平方米,预算总投资超过30亿元,全部工程用三到五年时间建成,可解决2.2万户职工的住房问题,可建成30个左右安全和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社区。目前,兰州市政府已将市属企业危房改造工程纳入100项重大项目建设计划。根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对城市棚户区、独立工矿企业棚户区和城中村情况进行调查的通知,公司作为主体运作和建设的危房改造工程已被市政府纳入城市棚户区改造工程积极争取国家专项投资资金。

    (3)、积极开拓经营领域,努力成为非经营资产的清收和运营主体。根据政府授权,在全面清理、接收破产关门企业非经营资产(住宅区土地、家属物业区、公共设施、停车场、托儿所等)的基础上,通过资源配置、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降低社会管理成本。通过接管党政机关、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从总体上盘活国有存量资产,提高国有非经营资产的运营水平,实现非经营资产向经营性资产的转变,降低政府公共管理成本

    (4)、全力打造维修基金的使用和责任主体,顺利解决政府民生问题。根据市政府授权,在实现对全市破产关门企业、改制重组企业及党政机关、行政事业单位物业区实现统一管理后,公司作为房屋维修基金的使用和责任主体,以专业化维修团队为依托、通过市场化运作,加强对管理物业区房屋的集中维修和改造,体现政府管理民生事务的应急能力,切实为民排忧解难。目前,已成功划转39户破产关门企业售房款和维修基金3029.93万元,为民生问题解决奠定了坚实基础。

    (5)、再就业岗位的培训和开发主体功能已初步显现。公司依托物业管理和危房改造,通过不断拓展和延伸经营领域,已解决了近600人的就业问题。目前,公司正在组建家政公司、搬家公司、专业维修中心,通过提供家政服务、安全保卫、庭院绿化、清洁卫生、商务咨询、房屋维修等延伸服务开发就业岗位。预计未来三到五年可创造1000多个就业岗位,切实为政府扩大就业覆盖面,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今后工作设想

    今后我们将按照确定的“提升新境界 培植新亮点”的主题,突出抓好“五化建设”、夯实“五个平台”。“五化建设”即:投资融资机制的市场化建设;危旧房屋改造的小区化建设;企业物业管理的规范化建设;五个工业园区的功能化建设和企业党建工作的标准化建设。夯实“五个平台”即:培育核心主业的融投资平台;国有股权的管理及运营平台;破产关门企业“4050”及原领导人员的托管平台;存量国有资产(股权)的重组平台;企业出城入园的融资平台。使我公司真正成为兰州市调控经济的有效平台、工业强市的有力支撑和国企惠民工程的实施主体。

    按照这样的工作思路,今后公司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继往开来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一是认真做好市商业银行上市工作。根据市政府一系列会议精神,认真做好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置换工作;参与兰州银行上市保荐人提出的规范上市相关整改措施的落实,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市商业银行上市进度。二是与各大资产管理公司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尽可能的将债权收购成本降到最低,为公司债权处置工作提供升值空间。三是与其他持有市属企业债权的公司建立合作机制,加快债权的收购步伐。四是积极参与完成甘肃创业投资公司的设立工作,完成了西部开发基金可研报告的上报,与其他基金投资公司开展广泛的合作交流,拓宽我市直接融投资渠道。五是加强对已收购不良债权的管理,快速处置不良债权,及时归还市财政借款。同时,积极探索商业化收购与处置除我市以外的其他区域的不良债权。六是根据10月27日市政府第18次常务会议精神,为保证政府投资资金的安全,将我公司持有60万套子午轮胎项目的国有资产划转给兰州燃化集团。公司将配合兰州燃化集团等其他相关机构,做好资产的划转工作。七是全力支持兰州吉利汽车项目建设。

    (二)聚精会神加快危房改造步伐

    一是全力完成原一毛厂、原车辆厂、原长新电表厂、原东方红电表厂4户企业的拆迁收尾工作,确保项目如期开工建设。启动兰州棉纺织厂、原西北合成制药厂、原高压阀门厂、原兰州印刷厂厂、原搪瓷厂等5户企业的拆迁安置工作。二是根据市属企业危房改造工程总体规划。争取启动兰州棉纺织厂、原西北合成制药厂、原高压阀门厂、原长新电表厂、原东方红电表厂、原兰州印刷厂厂、原搪瓷厂等7户企业的危房改造项目的建设,完成以上企业危房改造项目的设计和报建审批工作,力争开工建设。三是开工建设阿干矿区危旧房屋改造项目,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6万平米,争取年底建成,彻底解决阿干矿区职工住房条件。四是完成原甘肃水泵厂危房改造项目和原兰州玻璃仪器厂二标段的危房改造项目的建设,尽快安置原企业危房住户,减轻公司安置压力。

    (三)培植亮点融资出城入园项目

    1、继续做好甘肃宏宇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出城入园搬迁改造的项目融资工作。

    2、对拟出城入园企业进行沟通及尽职调查,主动出击、及时跟进,做好出城入园项目储备工作。项目主要有:兰州大得利制药、兰州联合重工、兰州棉纺织等。

    3、向各大金融机构进行出城入园项目推介工作。向兰州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甘肃省信托投资公司提供相关资料,就融资平台合作事宜进行广泛沟通并力争达成合作意向。

    (四)积极探索实现资产证券化形式

    一是公司将利用政府平台的信用,在积极与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的基础上,以商业化收购市属国有企业不良债权为契机,充分利用金融机构在资产证券化、投资咨询、财务顾问、金融租赁、风险投资与担保、投资信托、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等领域的优势地位,引导公司核心资产证券化,有效资源市场化,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二是联合设立风险投资管理公司,与甘肃省产交所、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甘肃省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等尽快完成风险投资公司的设立,参与公司的管理与经营;与兰州城投和我市大中型企业及在兰金融机构等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拓宽我市经济建设直接融投资渠道。三是与甘肃银隆中小企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联合设立“兰州市城乡建设发展有限合伙投资中心”,采取私募的方式筹集资金。投向拟上市条件的高成长企业,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风险投资,支持我市工业项目发展等。四是继续探索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和途径,有效盘活公司不良资产,最大限度变现资金,开拓新的融资渠道。

    (五)建立国有股权管理和经营中心

    我公司将在市政府国资委的领导下,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的基本要求,负责具体的国有股权经营管理的实施工作,重点做好国有股权的管理和经营工作。我们将设立股权经营管理中心以完善股权经营管理组织机构,配备高层次专业化人才专司股权经营管理工作;在市政府国资委已有的相关管理制度框架下,建立股权经营管理制度体系;充分利用股权登记托管中心的平台作用加强股权管理;并按照股权划转、股权管理、股权经营的三阶段的工作方案开展工作,在有效管理股权的基础上,实现股权经营运作。根据国家国有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实现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通过规范管理,打造顺畅的国有股权流转渠道,在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上有序运行。通过股权运营的各种方式调整资源配置,最大限度的盘活国有资产,实现国有资本运营的放大效应,为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而努力。

    (六)借他山之石完善工业园管理机制

    为盘活国有存量资产,拟在破产关门企业原甘肃水泵厂、原兰州汽车齿轮厂、原兰州内燃机配件总厂、原兰州保温容器工业总公司和原兰州新兰服装厂实施招商引资、租赁经营的基础上,分别建立市国资经营公司秀川工业园、桃花工业园、沙井驿工业园、龚家湾工业园、南关机电城。建立工业园将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盘活国有存量资产;尽快实现市国资经营公司工业产值的增长;不断增加破产关门企业人员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培养税源,逐年增加政府税收;同时建立工业园还可以打造市国资经营公司的品牌,扩大公司的影响力和经济实力。我们将借鉴外地先进的园区管理经验,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构建先进机制,促进工业园新发展。

    (七)创新思路夯实公司资本实力

    一是继续对市政府国资委授权的原兰州挺进鞋业有限责任公司、原西北合成药厂、原国营华兴电子机器厂等13户破产关门(关闭)企业的剩余国有资产按照资产清收要求和程序进行清收,并进行有效监管;二是将市属各单位的直属企业以及即将列入改制的集体企业纳入公司潜在资产管理范畴,增加公司的存量资产;三是继续申请市政府国资委授权公司持有部分经营状况良好企业的股权或资产重组后企业剩余国有股权,建立股权档案,对股权及收益实施动态管理,保障国有股权益;四是对破产关门(关闭)企业的非经营性资产(主要是指住宅用土地)进行管理;五是利用各种渠道,发掘更多的可经营的授权资产,变被动授权为主动发现索取授权,尤其是一些可带来增量且产权清晰的资产、股权。

    (八)科学建立物业管理运行体系

    一是夯实物业管理基础。通过物业站逐步成立到位,上下配合对现有物业设施的完好程度、物业资源、存在隐患等进行全面排摸,做到心中有数,建立和完善各物业站基础台帐(包括用户费用明细台帐和物业区平面图)和数据库,对存在的隐患情况备案。加快制定物业管理发展规划和工作标准,按照高起点、高标准谋划公司的发展路径。二是开展物业管理宣传和培训工作。针对市属破产关闭企业物业管理的特殊性,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物业管理知识普及和宣传,逐步改变原企业职工思想观念,增强对物业管理工作的认同感。同时制订培训计划,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对物业站全体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公司物业管理队伍素质。对国资物业的企业形象进行统一策划,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三是完善物业管理各项制度。制度是实施管理的前提。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快制定公司物业管理服务标准、人员管理、绩效考核、费用管理、物业流程管理等规范性文件,健全规章制度,使公司物业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稳步推进物业管理专业化进程;四是积极作好物业现场服务工作。积极开展物业现场调研和走访,对存在的问题和隐患超前谋划,靠前指挥,及时解决。通过组建专业化和区域化的物业运营和服务队伍,提升服务效率和响应能力。重点是加强综合协调,全力推进部分市属破产企业家属区物业整治改造工作,积极协调各相关单位,多方争取资金,优化解决方案,完成部分企业家属区供水、供电管网和户表的改造工作等。

    (九)毫不懈怠做好托管协管工作

    一是按照市国资委的安排,全力做好市国资委授权托管人员的托管工作。特别是对授权企业原领导班子人员进行托管,按照“用养结合”的原则,做好托管、推荐、安置等工作。二是市城建系统企业的脱钩改制以及其他领域的改制,积极做好市政府国资委授权的其他需要托管的各类人员的托管工作预案。三是随着“393” 国企改革攻坚战主体任务的完成,企业遗留问题日益显现,但这些问题的解决又是“393”政策所不及的,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后拿出意见上报市政府国资委审核批准,尽可能的为职工解决,从而维护企业改制成果,真正起到企业改革缓冲中心的作用。

    今后,公司将紧紧抓住国家加大投资和扩大内需的机遇,依靠体制机制创新、用足用活用好政策,通过加强内部管理,紧扣公司功能定位,创新运营模式,加快国有资产的配置、重组和结构调整,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备的国有资产预算、运营和投资体系,以期形成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网站声明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教育培训中心 | 商务交流中心 | 国资研究 | 政策法规 | 数据中心 | 信息化

版权所有:红色传承教育官网 CopyRight©2013-2019 电话:400-876-0602

京ICP备160067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