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请登录注册

“山西国企改革发展新亮点”系列报道(五):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和机遇挑战的“如意算盘”

来源:国资企业培训网
2007-06-15
打印

    “谁占有资源,谁占有通道,谁就拥有二十一世纪无限商机。”在这一远见卓识的引领下,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仅仅用了5年时间,就完成了从“文件公司”到“百亿企业”的跨越,走出了一条高速发展之路:

    销售收入从2000年的21.5亿元蹿升到2005年的106.6亿元,2006年更是达到了126.7亿元;

    资产总额从2000年的9.99亿元蹿升到2006年的93.31亿元;

    实现利润从2000年的亏损2.11亿元蹿升到2006年的赢利4.97亿元。

    如今的该集团公司坐拥内销和出口两个通道,拥有28个子公司、10个煤矿、78个大型集运站点和20个控股参股公司,一个“内外结合、产业联动、工贸一体”的特大型煤炭产销企业集团已具雏形。

    “出口是短腿的,计划是依附的,盈利是靠收费的,企业是亏损的,子孙是支离破碎的”。这段顺口溜是2001年前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的真实写照

    从董事长李廷赫的描述中,记者对此有了充分了解:

    作为全国四家、全省唯一一家取得煤炭出口专营权的公司,到现在仍属于不完全出口,对台贸易和中日长贸协议市场准入限制一直没有取消;截至“十五”初期,公司还基本上靠收取代理费和手续费维持生存,是一个有极强政策依赖性和极具行政垄断色彩的“文件公司”;“九五”时期,在国内煤炭市场严重疲软情况下,国家和省里确立了鼓励扩大出口的政策取向,实行了出口煤能源基金挂帐政策,致使公司出现了连续政策性亏损,到2000年已累计亏损2.11亿元;尽管组建了集团,但内部地市公司仍处于条块分割的管理局面,人事及产权关系没有根本理顺,企业集团名不副实;由于没有自己的实体、没有独立的计划渠道,业务单一,尚未形成自主运行的组织体系。

    这样一个摊子在2001年开始发生变化,也注定了2001年是公司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

    这年8月,新领导班子上任后,审时度势,认为公司的发展要坚决从原来的“文件公司”和纯流通贸易型企业中走出来。

    他们提出了“抓住充分占有并善于利用资源和通道,实现企业快转型、公司必改制、产权应多元、身份要变更四个突破”的改革思路。

    这一条既有别于国有企业过去发展的老路、也有别于民营企业发展模式的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既一针见血地抓准了公司多年来形成的弊端和问题,又切中要害地找对了解决的途径和措施。

    有了目标,便有了前进的动力。在他们的积极努力下,公司发展的有利条件接连出现:

    2001年,实现出口煤铁路运输计划单列,突破了束缚煤炭出口的计划制约和条块分割的体制障碍;

    2003年,取得了内销煤经销资格,开通煤炭国内销售,使公司建立了新的市场格局和盈利模式;

    向省政府争取调整了原能源基金挂帐政策,在弥补因历年基金挂帐出现的政策性亏损后转增企业资本金,使公司实收资本、资产负债率等各项财务指标明显向好,企业资信大幅度提高。

    此时的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已不再是仅靠收费勉强度日的“文件公司”,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竞争主体宣告成立。

    转型,让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实现了蜕变:由原有纯流通贸易型模式转变为基础扎实、实体成熟度较高的围绕煤炭,科学发展,建设横向成群,纵向成链的产销一体化的“实体化”的企业模式

    走进位于长治的经坊煤业公司,集采煤、洗选、矸石制砖、矸石发电于一体的现代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让记者大开眼界。从2004年起就跻身于全国高产高效矿井行列的经坊煤业公司是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的控股企业,其正在进行的扩能改造工程将于今年完工,届时产量将达到240万吨/年。

    经坊煤业公司只是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按照“资源�D通道�D市场”三位一体有机联系的要求,大力进行以“实体化”为目标的“两个建设”和“两个循环”的一个缩影。

    李廷赫介绍说,从2001年以来,他们累计投资12.49亿元,形成煤矿10座(其中在建煤矿2座),产能逾千万吨,可采资源储量共14.56亿吨;形成原煤洗选加工能力1900万吨。同时,他们适应大秦线增量、铁路集约化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抢占通道,在全省建设了一大批资源有依托、运输有条件、市场有着落的大型集运站点。如今,公司的万吨及两万吨大列占到了太原路局总量的20%左右,单站发运量位列全国第一。公司下属的北周庄煤站2003年在太原路局区域乃至全国首开万吨大列,并于2007年4月1日开通了两万吨大列。公司直属的大峪口集运站也是大秦线重点推进的具备两万吨发运能力的战略装车点之一。目前公司拥有78个大型集运站点(其中2万吨装车点3个,万吨装车点12个),年发运能力逾亿吨。

    大力发展煤-化工、煤-焦、煤-电、煤-建材、煤-机、煤-冶金等煤炭高附加值产业,实行产业联动和多元化经营,推动煤炭资源矿区由单一发展到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发展,把集团公司的“品牌”优势、人才优势、资金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该集团公司打起了“如意算盘”

    4月上旬,记者来到榆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正赶上总投资8.5亿元的40万吨离子膜烧碱、4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一期工程投入生产运营。榆化公司董事长魏志生自豪地说,我们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氯碱和乙炔化工生产基地。

    榆社化工公司是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的控股公司,也是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着力构筑的新型产业格局的代表。

    他们在做大做强煤炭主业的同时,积极响应全省新型能源基地建设与新一轮结构调整部署,结合自身实际,有选择地发展焦炭产销、煤化工、机械制造、环保水处理等非煤产业,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2006年非煤收入已占到总收入的1/6强,极大地提高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与铁道部合作,设立中意合资经营企业,在太原高新区建设了一座中外合资的以高速轮对生产为龙头的机械制造工业园区,在提档次、创品牌、高效益的国际化道路上迈开了步伐。

    而在“十一五”期间,他们要完成榆化工业园区、鹊山工业园区、霍尔辛赫工业园区、机械制造工业园区等10个工业园区的建设,形成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将使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如虎添翼。

 

网站声明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教育培训中心 | 商务交流中心 | 国资研究 | 政策法规 | 数据中心 | 信息化

版权所有:红色传承教育官网 CopyRight©2013-2019 电话:400-876-0602

京ICP备160067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