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请登录注册

“山西国企改革发展新亮点”系列报道(三):压力“逼”出来的“太重制造”

来源:国资企业培训网
2007-06-08
打印

    世界最大的三峡1200吨桥机、神舟六号航天发射塔架、深圳世界之窗舞台设备、国家大剧院舞台设备、Φ340毫米无缝管轧机、55立方挖掘机、480吨铸造起重机……

    在太重采访,你很容易就被其产品的庞大和“重量”所折服:在起重机分公司,一个螺母就重一吨;在挖掘机分公司,一个铲斗就有一个房间大。如此大的产品如何保证其运行精准?这后面,隐藏着的是高技术含量、独有的自主创新,而这才是撑起“太重制造”的力量。

    “逼”出来的“TZ”油膜轴承

    在国家财政困难的1950年,国家投资7.5亿斤小米自行设计建造的国内第一座重型机器厂,来自全国各地的志士能人在这里汇聚,到1953年让国人自豪、世人瞩目的“国字号”工厂初具规模。

    太重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浓缩的民族机械工业史,既有波澜壮阔,也有艰难曲折。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太重走上了引进、消化国外技术之路。然而,在生产技术不断提升成熟的情况下,处处跟从、委曲受制的事情接踵而至。

    1985年太重与美国摩根公司签订了15年的油膜轴承合作协议,但美国方面只同意引进制造技术,而核心的设计技术和运行技术拒绝引进,特别是国外80年代即已开发的“无键结构油膜轴承”技术一直没有传授给太重,拿来的只是生产的图纸。

    技术滞后使太重频频受制,在宝钢二期建设投标2050毫米热连轧机项目时,太重没有拿到一分钱订单。太重生产的油膜轴承只允许销售到国内和东南亚部分国家,欧洲、美洲等大订单国家不能介入。另外,摩根公司还从太重每个油膜轴承项目有数额不菲的提成。

    被逼无奈的情况下,逼出来的是“无键油膜轴承”、“液压锁紧”、“双油腔静动压油膜轴承”等技术相继被攻克。

    时值2000年,太重与摩根公司谈判续签合同时,看到中方技术已逐渐成熟的摩根公司,提出了更加苛刻的条件:以技术入股,不投资,不允许“TZ”商标出现,技术、销售等全由美方做。

“这不是把太重当成打工者了吗?”太重跟美方说了“拜拜”。至此,太重由学生变成了摩根的“对手”。

    之后,“油膜轴承温度在线监控”申请了太重第一项专利,连续几年又有8项专利申请,太重油膜轴承的羽翼丰满了,在宝钢三期工程1880热连轧机项目中,太重拿下了所有订单。

    如今,太重生产的“TZ”牌油膜轴承占有国内80%的市场,产品出口到8个国家和地区,甚至卖到德国和日本这两个此项技术先进的国家。

    而太重的另一主导产品―――挖掘机,也上演了与油膜轴承同样的一幕,太重背水一战,同样走出了一条力挽狂澜,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令外方后悔不迭。

    “重量”产生效益

    像三峡1200吨桥机这样吨位的起重机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像神舟六号那样的航天发射塔架世界也不会需要很多,大型旋转舞台的订货也一定不会多,那么太重以“重”、“大”为特点的重型装备,效益从何而来呢?

    如果中小型机械生产厂家生产的是“QQ”轿车,那么太重生产的就是“奔驰”。拥有独有技术,就拥有市场优势、价格优势,产品性价比高才是真正的“含金量”。

    太重技术中心副主任王首成认为:技术上走在别人的前面,或者独辟蹊径,就是核心竞争力。只有不断地开发出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支持企业调整结构和持续快速发展,我们才会在市场的变化中立于不败,才会在竞争中战无不胜。

    在太重起重机分公司,一台为秦山核电站生产的380吨环型起重机正在调试中。“说到起重机,中国就属太重”。近几年,依靠过硬的技术力量,太重已成为国内重型机械需求厂家的首选。

    2006年年初,与外方分手不久,太重自主开发的国内第一台20m3挖掘机就在神华准格尔能源公司黑岱沟煤矿投入了试生产,挖掘机在几个月内连续使用,不仅性能完好,而且运行维护成本低。不久该公司又与太重签订了35m3挖掘机的研制合同。

    2003挖掘机的研制成功,打破了我国长期20立方米以上挖掘机全部依靠进口的历史。之后,在一年时间内27m3、35m

    3挖掘机已经出厂,55m3大型挖掘机先后开发成功,并投料制造。

    “之所以能用这么短时间开发出系列大型挖掘机,就是因为突破了世界最先进的变频技术。”挖掘机分公司党委书记王俊林透露说。

    由于掌握了核心技术,售价比进口挖掘机低近一半,订单纷纷飘来,不到一年太重与华能伊敏、中电头霍林河、中煤平朔等公司一口气签订了10余台大型挖掘机合同,据透露,仅中煤平朔两台55立方米合同就超过两亿元。

    尊重技术是太重的法宝

    进入太重厂门,有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太重技术中心的门口,停放着20多辆小轿车,大部分为私家车,这在一般的企业是很难见到的。据了解,技术中心400人中,就有100多人拥有了小轿车。技术中心党委书记安道明介绍,这是“特区”政策的效果。

    太重技术中心有个人才激励政策,对老中青三代技术人员特殊优待,返聘老专家给予重金待遇;对技术带头人等骨干一次性给予5―――8万元购车补助及津贴、对内部专家及青年能手都有特别津贴。另外,为培育新人,太重还定期与国内重点院校联合举办硕士研究生培训班。

    “十五”初期产值还一直在5、6亿元的低水平上徘徊,“十五”末,太重销售规模突破了55个亿,年平均发展速度达到33%,其中凝结了太多技术人员的心血,起重机、挖掘机等技术开发和设计全是由自己的技术中心完成。

    在采访中,董事长高志俊向记者介绍的最多是他们的油膜轴承、起重机、大型矿用挖掘机等等,因为这些产品是太重最挣钱的,也是太重拥有“独一份”技术的产品。

    现在,太重是世界上大型冶金起重机制造业绩最多的企业,为中国冶金、矿山、水电、化工、建材、能源、航空航天基础工业和国家重点工程,制造过难以胜数的大型装备,并占领了国内300吨以上冶金起重机的全部市场;太重是世界上最大、制造能力最强的大型轧机油膜轴承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大型挖掘设备制造企业、中国最大的管加工设备生产基地和矫正机专业生产企业、中国最大的航天发射装置生产基地、中国目前唯一的火车轮对生产企业。如今,公司主导产品已占领了国内市场份额的八成以上。“十一五”太重的目标是,规模突破100亿元,“创建世界太重”。

 

网站声明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教育培训中心 | 商务交流中心 | 国资研究 | 政策法规 | 数据中心 | 信息化

版权所有:红色传承教育官网 CopyRight©2013-2019 电话:400-876-0602

京ICP备160067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