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请登录注册

红一连: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冯春梅
2011-10-29
打印

  济南军区铁军师“红一连”开展各种竞技擂台赛活动,激发官兵训练热情。图为官兵们向党旗宣誓。戴丹华摄

  中原腹地,伏牛山麓,有一个红色连队,始终闪耀着军魂的光芒。

  在这个连队,毛泽东同志曾于1927年秋收起义后亲自发展了6名党员,开创我军“支部建在连上”的先河。从那时起,跟党走是不变的誓言,党支部是永远的灵魂,先锋队是血与火的标杆!

  84年来,这个连队特别能战斗。300多次作战大获全胜,赢得“百战百胜”美名。肠子掉下来,自己盘一盘,再投入死战——这样的传奇如群星闪耀!

  84年过去,这个连队始终是一面火红的旗帜。近20年中,两次被军区授予荣誉称号,6次被表彰为全国全军“先进基层党组织”,去年底还荣获中央军委授予的“党支部建设模范连”荣誉称号。

  这就是济南军区铁军师步兵某团“红一连”!

  走进“红一连”,立刻感受到基层战斗堡垒的坚强作用。凭借着铁心跟党走、“军魂”永不变的力量,连队成了炽烈的熔炉:燃烧的是忠诚,创造的是功勋。到过“红一连”的人们无不赞叹:忠诚于党的意识,已化作兵之味、士之气、连之风!

  军魂源头染红每个士兵

  “阎鑫参军了!”2009年冬季,云南大学经济系刮起一阵议论的风。

  2008年5月,举国上下为汶川大地震哀悼的那一天,正在读大三的阎鑫还曾大声抱怨:“唉,又不能上网玩游戏了。”有同学质问他,可阎鑫并不觉得脸红。

  像这样一个“灰色的人”,能在部队干什么?

  但两年后,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已经是“红一连”士兵的阎鑫却咬破手指,第一个向连队写下请战血书:我渴望立即奔赴抗震一线!

  在阎鑫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已经是全新的我。” 阎鑫说。

  进入连队第一天,指导员把阎鑫和新战友们领进了连队荣誉室。阎鑫告诉记者:“这真是震撼人心的时刻!”

  看着毛主席亲自发展的6名党员的照片,阎鑫发现他们甚至比自己都年轻。21名连队英模,数百个英勇事迹,无不宣示着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誓死战斗的崇高追求。读着入党誓词,激情仿佛要从头顶喷涌而出!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我能不能做得到?

  站在这个真切而动人的红色源头,阎鑫头脑中掀起了一股风暴。

  火热的军营生活在思索中展开。

  连队每年9月29日全连一起过党支部诞生日;让大家用毛主席用过的“红菜盘”吃传统饭;官兵们如火如荼地高唱“秋收起义举红旗”的《红一连连歌》;遇到思想问题,到连史馆里看一看、想一想;过“七一”、“八一”节时,在党旗、军旗下宣誓……

  “我的血液已经被加热,我正在成为真正的红一连士兵。” 阎鑫在心得体会中写道。

  2010年7月24日,驻地仰韶大峡谷暴发山洪。全连紧急出动!在灾害现场,一辆载有6人的面包车被卷入洪水,情况危急!连长楚科纬大声喊道:“党员骨干跟我上!”之后第一个跳进急流中。紧随着连长跳下去的,还有阎鑫。

  读大学时,一心想在毕业后到外企工作的阎鑫曾表示:绝不入党。但这天晚上回到连队,他一口气写下8页纸的入党申请书,郑重地交给了连队党支部。

  电话里,妈妈问他为什么这样做?阎鑫回答:“妈妈,我是红一连的兵,我热爱我的连队!”

  妈妈哭了,也笑了。在红色的熔炉中,那个灰色的小伙子已经成长为红色的好士兵。

  在红一连,一代代士兵都这样这被感染着、塑造着、激励着。军魂之光,始终闪耀在全连官兵的心头和脑海,成为他们最重要的人生导向。

  一部红一连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军史。“优良传统是连队之根,我们党支部就是要做优良传统的第一传人。”指导员蔡伟这样说。

  真理之火炼出铁的信仰

  在“红一连”,有一种笃信真理、勤学善用的浓厚氛围。

  战争年代,毛主席、党中央的思想和号召,是党支部带头学、官兵们照着办的准绳。老红军回到连队,常常谈起这样的感受:“我们是追求真理的队伍,学理论永远都不是分外事。学了、用了,就胜利;不学、不用,就吃亏。”

  历届党支部都把组织官兵学习党的理论,当作第一责任。连队中常常呈现红火的学习场景,让人仿佛置身一个红色的大学校。

  这是一张2011年10月的学习安排表:

  每周半天组织官兵理论学习;

  全月一次支部议学、批阅官兵学习笔记;

  倡导开展读红色经典、议新闻热点、评“理论之星”活动;

  坚持做到电脑上有学习理论的动漫画,床头上贴有“理论学习卡”,餐桌上有理论学习牌,战士们身上装着“口袋书”。

  理论总是枯燥的,战士们的学习热情从何而来?2009年时,10多位当代中国知名作家来到连队,想一探究竟。座谈会上,士官李晓亮侃侃而谈:“红一连的官兵深知听党话、跟党走的重要性。要听懂党的话,不学懂党的理论怎么行!”

  朴素的话语,透出深刻的哲思。

  2010年,正是红一连党支部带领官兵热情地钻研科学发展观的时候。由战士们编写的科学发展观授课提纲,还被某集团军作为样板转发。在转发按语中,有这样的评语:“红一连官兵学的是创新理论,收获的是创造和快乐。”

  不,收获的更是钢铁一般的信仰与忠诚!

  2009年6月,在远离祖国的非洲,发生了这样一场对话:

  看到中国士兵“玩命地干活”,一位外军维和士兵向中国军人问道:“你们拿钱一定不少吧?”

  “你错了,我们为信仰而战。”来自红一连的中国维和军人耿玉涛坚定回答。

  为了信仰?那好,一位坦桑尼亚军官热情地邀请党员班长朱定和他们一起做祷告。朱定毅然婉拒。“为什么不呢?多一份神的保佑不好吗?”对方疑惑了。

  朱定回答:“中国军人不信神、不信教,信的是马克思主义,是祖国、责任和使命!”

  回到营地,朱定结合红一连铁心向党的历史,立刻为官兵上了一堂《复杂环境中更要坚守理想信念》的课。

  那段时间,44名远赴苏丹维和的红一连官兵在外国军人做礼拜、唱赞美诗、做祷告的时候,更加自觉地过着党团日、唱起军歌国歌、做好为国增光的事情。

  对着这样的军人,一开始满是怀疑的外军官兵,真诚地伸出了代表尊重的大拇指。

  “离祖国越远,越觉得祖国更可爱。面对的信仰考验越复杂,越觉得平时的理论学习重要。掌握真理,才能掌握自己!”

  万里之外,他们写下的感受每月通过电子邮件传回连队,又通过党支部传给战友,引起一阵又一阵的赞扬与鼓励。

  心随红色旋律跳,脚步迎着太阳走,好一个勤奋学习的红一连。

  使命责任化作先锋锐气

  “忠诚于党不仅靠说,更要靠做。”

  红一连党支部是“军魂”原则的忠实捍卫者,也是服务人民的积极行动者。“当好履行神圣使命的第一标杆——这就是我们的义务!”每届支部班子成立,一班人都会明确地强调这一条。

  冲锋在前!党员们个个都有先锋队员的锐气。

  遇到任何危难关头,连长、指导员和支委们总是冲在“党员突击队”的最前头。抢险救灾面对悬崖峭壁,党员干部第一个爬;服务群众时过空中铁索,党员干部第一个滑。军事训练中,党员们夺红旗、当先行,连队参加上级比武230多次,共夺得350枚金牌!

  1999年,部队由摩托化步兵转型为轻型机械化步兵。全体党员如痴如狂地钻研新装备,带领大家创造了装甲通信模拟对抗、城市进攻战斗训练等新训法、新战法,迅速生成新型作战能力。

  “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中,战士支委、一班班长曹声文荣获俄罗斯国防部长伊万诺夫颁发的战斗友谊奖章。

  殊荣独得,是因为他所带领的班,冒着大雨冲过俄军的航弹区和炸点区,第一个冲上高地,比俄军提前一分钟到达预定目标。

  当先锋队的锐气引来群众的认同效仿时,军魂的力量便开始显现:

  九八抗洪,六连战士陈永龙和“红一连”官兵战斗在同一个大堤上。耳闻目睹中,他产生了加入这个队伍的强烈冲动。

  国庆50周年大阅兵要从“红一连”选人了。陈永龙“斗胆”拦住了师长的车:“我要去一连,我要参加阅兵!”受到感动的师长,答应了他的请求。

  站进“红一连”的方队里,他又把目光瞄准了成为党员这个目标。

  2000年秋,26岁的陈永龙不幸患上白血病。生命垂危之际,他却第五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写道:“在我短暂的军旅生涯中,……尤其是在困难和危险面前那些党员骨干的形象,总是感染着我、激励着我……”

  姐姐心疼地问:“兄弟你连命都要没了,还入党做什么?”

  陈永龙说:“我当过红一连的兵,加入党组织是我最后也是最高的追求。”

  “军魂”与使命的召唤,党支部和先锋队的示范,在大灾大难中显现了感天动地的力量:

  2008年5月17日中午,汶川余震不断。正在都江堰奋力抢险的红一连官兵忽然听到微弱的呼救声。声音来自一座五层高的危楼,已经严重倾斜,冲进去救人必有危险。

  师政委刘法峰大声问在场官兵:“是独生子女的请举手!”官兵没有一人响应。“是共产党员的请举手!”红一连的官兵齐刷刷地举起手来。

  这一幕,令天地为之动情;

  这一幕,让军民热血沸腾!

  永不褪色才能巩固基层(短评)

  党支部是党建工作的基础,是推进伟大事业的一线堡垒。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稳固,党就坚强。

  学习“红一连”,就要像他们一样忠诚党和人民的事业,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把党的先进理论、执政方略、优良作风贯穿到持久的实践之中,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部队建设的强大力量,推动我们的事业走向光明未来!

  “红一连”这面鲜艳的旗帜高高飘扬,不仅为全军和武警部队基层党组织建设树立了榜样,也为各级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网站声明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教育培训中心 | 商务交流中心 | 国资研究 | 政策法规 | 数据中心 | 信息化

版权所有:红色传承教育官网 CopyRight©2013-2019 电话:400-876-0602

京ICP备160067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