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请登录注册

空气质量也是民生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武卫政
2012-02-26
打印

  去年10月份以来,一些大中城市经常出现长时间灰霾天气,引起人们对空气质量的担忧,一个陌生的字符串——PM2.5,开始进入公众视线,并迅速成为社会热点。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稿将PM2.5和臭氧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路的陈女士十分关心空气质量。2月7日一大早,她习惯性地打开电脑,上网查看实时发布的空气质量数据。结果显示,2月6日(农历正月十五)白天的PM2.5浓度一直平缓地处于低位,18点开始走高,21点达到0.066毫克/立方米的最高值,然后开始下降,到24点左右又趋于平缓的低位。

  从1月21日起,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网站对外发布PM2.5研究性监测小时浓度数据,这一数据是海淀区车公庄的自动监测站实时采样和分析的结果,每小时更新一次。

  PM2.5,即粒径小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也称“可入肺颗粒物”,是导致灰霾天气的主要因素。不过,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没有把它作为评价指标。去年11月中旬,环境保护部公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第二次征求意见,公众普遍赞成将PM2.5和臭氧(8小时浓度)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

  去年12月30日的环境保护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修订后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标准将于近日发布,2016年1月1日在全国实施。

  有人质疑,灰霾天气这么严重,为什么还要等到4年之后才实施新标准?环保部部长周生贤给出解释:“2016年1月1日是新标准在全国实施的关门期限,而不是指新标准要推迟到那时候才开始实施。”

  据介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空气污染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管理要求差异较大,新增指标监测需要开展仪器设备安装、数据质量控制、专业人员培训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国家指定一些经济技术基础较好、复合型大气污染比较突出的地区,率先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同时积极鼓励各省区市根据区域情况和工作需要,提前实施这一标准。

  空气质量也是民生。环保部希望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做到“三个率先”:率先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率先争取早日和国际接轨,率先使监测结果与人民群众感受相一致。

  对照标准,监测紧跟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省市纷纷制定监测PM2.5时间表

  就像看病先量体温、做检查一样,治理灰霾天气,也得先开展PM2.5监测,给空气质量做“体检”。但监测只是第一步,关键还在治理。

  去年底,环境保护部给全国城市列出监测PM2.5和臭氧“四步走”的时间表——

  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监测,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年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开展监测。2016年1月1日,全国各地都要按照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监测和评价环境空气质量,并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

  治理PM2.5,北京备受关注。北京市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对PM2.5和臭氧等重点污染物的防治,抓紧建立完善监测网络,实时发布监测信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表示:“北京市将在空气质量持续好转的基础上,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降低PM2.5浓度为重点,打一场提升空气质量的攻坚战。”

  2月6日,北京市政府网站公布2012年为群众拟办的重要实事,治理PM2.5位列35件实事之首。

  上海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认真做好PM2.5监测与治理相关工作,力争列为国家首批发布的城市之一。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介绍,上海最快将于今年下半年公布PM2.5监测数据。

  广东省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珠三角地区率先将细颗粒物(PM2.5)纳入空气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说:“将PM2.5纳入评价体系后,对大家都是一个考验,一开始数据可能会不好看,优良天数会下降。但这也是一种倒逼机制,会促使大家进一步做好工作,改善空气质量。”

  找准病根,重在治本

  降低PM2.5浓度,必须大幅度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

  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指标,不仅是环境保护的一大进步,也是经济结构、消费模式的一大转折。

  人为产生的PM2.5主要来自于机动车尾气、燃煤烟尘、建筑扬尘以及冶金水泥等工业粉尘。但是,环保专家提醒人们,影响空气质量的不仅有PM10、PM2.5等细颗粒物,还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污染物。

  “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浓度和排放量明显下降,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量却在上升。目前,这三种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依旧巨大,加上空气氧化性不断增强,导致污染因子活性增加,许多污染物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二次PM2.5,这样危害更大。

  “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炭消耗从22亿吨增加到33亿吨,2011年增加到35亿多吨。这几年,钢铁、水泥等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产能增加了30%以上;2011年全国汽车保有量增长了1800万辆。“我们烧的东西太多了。”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王金南说,“这样的燃烧,怎么能不产生巨大的排放?”

  降低PM2.5浓度,治理空气污染,必须大幅度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同步提升车用燃油品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新能源汽车,引导群众绿色出行等等。同时,由于大气污染呈现复合型、区域性、复杂化等污染特征,治理PM2.5需要采取综合手段,既要实现多项污染物协同减排,也要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这是一个多环节密切咬合的链条,只要有一个环节掉链子,效果就会打折扣。王金南建议,“十二五”期间应在普遍加严排放标准的基础上,在PM2.5的重污染区实行更严格的排放标准,以此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在工业污染治理方面,应抓住重点行业,深度治理、严格监管。地方政府还应在近期全面开展工业锅炉整治,改变“标准松、点源多、治理差”的现状。
 

网站声明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教育培训中心 | 商务交流中心 | 国资研究 | 政策法规 | 数据中心 | 信息化

版权所有:红色传承教育官网 CopyRight©2013-2019 电话:400-876-0602

京ICP备160067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