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请登录注册

中国经济新动能已经开始聚集

来源:经济日报
2017-01-12
打印

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回应当前经济热点——

中国经济新动能已经开始聚集

 

2016年我国经济总量预计将突破70万亿元,增量约为5万亿元

今后一段时间将迎来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

预计春节前可编制完成2017年度钢铁煤炭去产能方案,“僵尸企业”将加快退出关停

中国的总杠杆率在主要经济体中处于中等水平,并不明显偏高

国务院新闻办1月10日举办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对当前经济热点问题作出了回应。徐绍史表示,2016年我国经济总量预计将突破70万亿元,增量大约是5万亿元,这个增量与5年前年增长10%的增量基本相当,相当于1994年的中国经济总量,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表现是突出的。

作为党中央做出的重大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年来成绩显著:“三去一降一补”初见成效,去产能年度任务已提前超额完成,市场化债转股和企业兼并重组有序推进,实体经济成本有所下降,重点领域补短板也取得积极成效。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国际上赢得了更多的认同,一些知名的国际机构、媒体都认为,随着关停落后产能、企业兼并重组、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工作的推进,中国经济新动能已经开始聚集,今后一段时间将迎来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徐绍史说。

针对舆论广泛关注的“死亡税率”等话题,徐绍史表示,一些个案具有其特殊性,不必过分解读。此前,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分别从税制改革和税负构成的角度作了分析和回应,结论是我们国家宏观税负的水平总体上并不高。“事实上,对这个问题分析既要看到绝对的成本,也要看到相对的成本;既要看个案,也要看总体;既要看成本竞争力的指数,也要看构成指数的具体数值,全面考虑上述因素,做客观科学的比较分析。”徐绍史说。

徐绍史举例道,去年1至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收入成本同比下降了0.14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同比提高了0.26个百分点。初步测算,去年在降低企业成本方面大数大概1万亿元左右。其中,通过“营改增”等举措减税降费约5500亿元,通过电煤价格联动、输配电价改革等降低企业用能成本约2000亿元,利息负担下降约787亿元,物流成本降低约350亿元左右。

对于近年来吸引外资和境外投资出现的新变化,徐绍史表示,中国政府支持有能力、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真实合规的对外投资活动,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既有利于我们的产业转型升级,也有利于推动跟世界各国的务实合作。与此同时,境外投资、对外投资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够理性的倾向,可能会引起对投资国和投资目的地国都不利的风险,对此要加强引导。当前,对大额非主业的投资和一些不规范的投资行为进行真实性、合规性的审核,引导企业审慎决策、精准投资、理性投资是必要的,但支持对外投资这个政策没有变也不会变。

在谈及去产能与煤价上涨关系时,徐绍史坦言,去年钢铁煤炭在去产能的过程中,价格波动确实比较大,“究其原因,一是前期超跌,二是库存的回补,三是主动减产,四是政策预期。但总体上来看,供需基本面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价格波动是一个短期因素的综合结果,它也符合经济稳中向好、需求增加的趋势”。

据悉,针对上述情况,国家发改委与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共同采取了有序释放高效先进产能、引导电煤企业签订长效协议、规范价格指数编发、强化铁路运力保障等措施,进行了有效应对。徐绍史表示,预计春节前可编制完成2017年度钢铁煤炭去产能方案,“僵尸企业”作为“牛鼻子”,将加快退出关停。同时,要守住安全生产、妥善安置职工、依法依规和诚信履约、保证稳定供给这四条底线。

有观点认为,高杠杆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风险。徐绍史说,从近期国际清算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测算数据看,结论基本一致,就是中国的总杠杆率在主要经济体中还是处于中等水平,并不明显偏高。他表示,分析中国的债务问题,有三个角度很重要:一是中国的债务有高储蓄率做支撑;二是中国主要是内债,外债比例很低;三是企业杠杆率高跟国内的融资方式有关。

“高储蓄条件下的杠杆风险相对较小,这与其他经济体有所不同。从国际经验看,外债更容易引发债务危机。由于我们的资本市场不发达,所以大量的融资方式是银行贷款这种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不高,所以企业负债水平较高。”徐绍史解释道,去年10月份国家发布了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文件,受到了有关方面积极响应,目前已有23家企业签订了市场化债转股框架协议,协议总额超过3000亿元。

“考量中国经济应该有两个视角,一是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它的速度在变化,结构在优化,动力在转换;二是要看中国经济的态势、走势和趋势,这样你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还是那句话,2017年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徐绍史说。

本文摘自:《经济日报》

网站声明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教育培训中心 | 商务交流中心 | 国资研究 | 政策法规 | 数据中心 | 信息化

版权所有:红色传承教育官网 CopyRight©2013-2019 电话:400-876-0602

京ICP备160067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