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中国华电贵州黔源电力公司安全生产部专责。2009年7月,王萍加入“宝贝回家”寻子网站,逐渐成长为贵州地区的志愿者负责人。6年来,她将业余时间奉献给“打拐寻亲”公益事业,积极帮助失散家庭寻亲,组织带领志愿者们奔赴贵州山区宣传“反拐”措施,自筹资金在贵州省多地举办寻亲会。通过不断努力,她与志愿者团队让752个家庭得享团圆。在她的感染下,公司的十多名同事成为宝贝回家志愿者,贵州地区的志愿者队伍从最初的10人发展到现在的665人。
【颁奖辞】
由己及人,幼人之幼。奉献无悔,善举无求。一位年轻的母亲,多少次熬红双眼,多少次跋涉千里,用行动诠释“不抛弃不放弃”。你就像暗夜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一个个宝贝回家的道路。
2013年10月19日,贵阳机场出口大厅如往常一样人流不息,接机队伍中有一个穿着红马甲的特殊群体,他们在焦急地等待着一名特殊的旅客。上午时分,福州飞往贵阳的航班如期而至,人群中一个高大帅气的小伙子健步走出大厅,突然“扑通”一声跪在一对老人面前……
此时,一条写着“宝贝回家寻子网,欢迎贵州孩子俞光义回家”的红色横幅在机场出口拉开。
21年的思念、21年的渴望、21年的心酸、21年的期盼,随着这孩子的一跪,全部得以释放!
这孩子,就是宝贝回家第709个成功案例的受益者,被拐21年的贵州孩子——俞光义(姜学威)。这30多人组成的红马甲人群是宝贝回家贵州群的志愿者们,王萍就是其中之一。
王萍,中国华电贵州黔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生产部可靠性管理及统计专责,而更为大众熟知的是她的网名——念念,宝贝回家贵州区域负责人。
她,38岁,中等个儿,说话时缓时急,布依族血统的她有双特别有神的眼睛。只有走近她,才能读懂深藏在她柔弱骨子里的那份“执着”。2003年,她初涉公益事业,从此放弃工余休闲生活,奔波于公益路上,一发不可收。
她,用满腔的爱心和智慧创造着一个个奇迹,演绎了一段段精彩,圆就了一个个离散家庭的团聚梦想……
打拐五载 泪水与欢笑同在
采访王萍之前,笔者从没有想到,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像浮萍一样漂浮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们有自己的名字,却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姓甚名啥,他们有自己的父母,却并不知道自己亲生父母是谁,自己是谁,根在哪里?
“记得父母出门前让我不要出去玩”
“记忆里有一个妹妹,但名字记不得了,我自己叫什么也不知道”
“我吃了人家一口冰棒就什么都不知道了,醒来时就在火车站了”
“记得小时候只要听到新闻联播里有‘贵阳’两个字,我就高兴得直蹦跳”
……
5岁被拐,离家21年的孩子姜学威(俞光义)怎么也不敢相信,仅凭自己残存的一点点记忆碎片,王萍和宝贝回家的志愿者们就帮助他找到了亲生父母。
姜学威(俞光义)被人贩子倒卖三次后,被卖到了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无数个夜里,他都在无声的哭泣,猜想自己到底姓什么,叫什么,生日是哪天,父母长什么模样,他们在哪里?他们是不是也一直在找寻着自己?
2011年,已经长大的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在宝贝回家网站登记了寻亲信息。很快,贵州宝贝回家志愿者群就与他进行了联系,开启了他的寻亲之路,并在2013年帮助他找到了亲生的父母,还有他原本的名字——俞光义。也就有了开头那一幕。而这个贵州宝贝回家志愿者群的负责人之一,就是王萍,网名念念。
“无母不念子,无子不念家,我的网名叫念念,就是盼望两份思念都能圆满。”作为一个6岁孩子的母亲,爱家爱子的王萍将心比心。
2009年,王萍在天涯论坛看到一则“儿子你在哪里”的信息,信息里有一张图,一个妈妈身上挂了块很大的板,板上贴着一张孩子的照片,那孩子长得跟她两岁的儿子特别像。“当时,有一种揪心的疼,儿子不在身边一天,我的心里都挂念得很,想想那些一直在寻子路上的父母,他们的痛苦又该是怎样的深入骨髓……”当年7月,王萍加入了“宝贝回家寻子网站”,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并逐渐成长为贵州地区的志愿者负责人。
刚开始当志愿者那阵子,经常有家长打来电话,可还没说上几句话就开始哭,家长哭两个小时,王萍就陪着哭两个小时,边哭边劝。每当帮助孩子们找到回家的路,送孩子回家与家人团聚、抱头痛哭的时候,她也会陪着哭,陪着笑,而回家的孩子们则会拉着她的手,久久也不舍得松开,张仲建就是其中一个。
“我5岁被拐离家,我对家的印象只有发音而已,谁能想到,仅仅通过发音,王萍和志愿者们就帮我找到了家!”他还记得那天是凌晨一点,他下了夜班后,鼓足勇气来到附近的网吧,在宝贝回家网站登记寻亲信息。“shi bing ”和“zhang ping ping”这两个音节就是唯一的线索。王萍和贵州的志愿者们通过爱心接力,从发音中,找到了贵州省施秉县,又通过比对贵州省施秉县的相关寻亲信息,根据当地孩子起名的习惯,联想到,“张萍萍”的大名会不会是“张萍”,并联系了在当地的志愿者,仅用了50个小时就找到了张仲建的姐姐张萍。被拐19年后,当张仲建终于回到了那个在梦中怎么也抓不住的家时,他紧紧地拉着王萍和志愿者的手,除了感谢还是感谢……
“我们是开心的流泪”王萍无不感慨。
“好感动!让我们为那些被迫漂流在外,心中有个信念一直坚持寻家的孩子们鼓励!为那些这么多年砸锅卖铁想尽各种办法,坚持寻找孩子的父母鼓劲!为一直默默付出坚持帮助这些离散家庭的志愿者们鼓掌!”又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在发贴时,王萍不忘击响三“鼓”,为团聚的家庭、为同一战线上的志愿者们鼓劲加油!
这些只是她一个爱心妈妈工作的缩影。5年来,她时常熬夜在书房,通过翻看数以万计的寻子帖,查找零星线索,探寻蛛丝马迹,为寻子的父母和寻亲的孩子点亮回家的希望;5年来,她放弃周末和节假日休息,带领着宝贝回家的志愿者们奔赴贵州山区宣传反拐措施,为稚弱的孩子撑起保护的屏障;5年来,她自筹资金,在贵州省贵阳市、毕节市、遵义市等多地举行寻亲大会,让更多的寻子父母真正相信宝贝回家网站免费寻亲不是骗局,也成功的说服更多的被拐孩子走出种种顾忌和担忧,勇敢地踏上寻亲之路;5年来,通过她和宝贝回家的志愿者们的不断努力,已成功的为752个孩子寻找到了他们的家人,让752个家庭得享团圆。
牵手助学 爱心与梦想同行
位于贵州黔南的罗甸县,是个石漠化特别严重的地区,当地除了种玉米、土豆外,种不了其它粮食,那里的孩子一天只能吃两顿饭。
有一年冬天,王萍作为深圳常青藤公益网站的一名贵州义工与志愿者一道来到罗甸县。山里长年累月的降雨,让原本泥泞的黔南山路更是寸步难行。
“那是寒冬十一月,我们穿的是棉鞋,而那些孩子穿的是拖鞋,没有袜子,双脚冻得通红”王萍看在眼里,心在滴血,“当时我还问这些小孩‘怎么不穿鞋?’他们怔怔地看着我,不明白我的问话,因为他们已经穿着鞋,一年到头也就只有那一双鞋。”
回来后,王萍和其他的7位志愿者共同策划发起了“一双红雨鞋、温暖孩子心”公益活动。通过亲戚、朋友和同事和网络募集,他们首期募集到了3000元钱,一共买回了375双红雨鞋。
就在她们将鞋子送过去的那天,一个小孩子拉着王萍的手说:“姐姐,我能不能请你们去我家坐一下?”
“你家在哪里啊?”王萍细声问。
“不远,就在对面那座山上”朝着孩子所指的方面,王萍和另个两个志愿者抬起脚就走。
“小朋友,早上几点起床啊?”王萍边走边问。
“五点半”孩子脱口而出。
“帮忙干农活吗?”王萍疑惑不解。
“没有”
“你们学校九点钟才上课,你怎么五点半就起床?”
这下孩子不吱声了。
也就是在那次,王萍她们得知,从孩子的家到学校要走整整三个小时!这些孩子早上五点半起床上学,下午三点放学,中午虽有一个小时的吃饭时间,但仅有几个小孩在吃,吃的也只是土豆。
在了解孩子们的情况后,王萍她们接着发起一个“营养食堂• 午间食堂”活动。后来这个活动得到省政府的支持,直至扩大到整个贵州省都在开展“营养午餐”计划。
在多年的公益活动中,王萍认识了在毕节市大方县鼎新苗族彝族乡同心村晨曦小学支教的江西老师王雪琴,“他们只是孩子!他们抬头只看见天空和大山,低头只看见黄土地;他们吃的是土豆、玉米、酸汤,穿的是打着补丁的旧衣服,住的是简陋的茅草房;他们从来没进过城,没骑过自行车,没有玩具,没过过生日;陪伴他们度过童年的只有猪,马,牛,羊……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眼睛里写满期盼:山的那边是什么?”王雪琴老师的话深深地刺痛着她的心窝。
“要让大山里的孩子勇敢地走出大山,接触山外的世界!”王萍、王雪琴老师和其他的几名义工一起商量,发起了“手牵手,走出大山看中国”活动。
从毕节回来后,他们在网上发出倡议、义工自筹,募捐活动所需要的经费。首期只募集到了1万多元,按照相关费计算,先期计划13名孩子参加活动。远在毕节大方县同心村晨曦小学的王雪琴老师帮助从大方县的4所学校挑选出品学兼优的孩子参加活动。
“孩子们太渴望能到省城贵阳市看一看,能不能增加名额?”王雪琴老师每次打电话来都充满殷切的期望。
参加首次活动的孩子,从13名增加至18名,又从18名增加至22名,从22名增加至34名。
2006年7月8日,这是一个让来自大方县的34名“三好”学生刻骨铭心的日子,他们带着满满的期待踏上走出大山的旅途,可从没乘过大巴车的孩子们在车上吐得一塌糊涂。当得知这是爱心志愿者策划的活动时,开车的李师傅看着车里的孩子们连连说:“没关系、没关系,孩子们高兴就好,我回去洗下车就行。”到站后,原来说好1800元的车费,他坚持不收。
在王萍和其他义工的共同努力下,这34个孩子第一次走出了大山,来到了省城贵阳。王萍和义工们带着孩子来到了黔灵公园、动物园、科技馆……在贵阳市政府广场前,王萍与市政管理人员沟通,破例一次为孩子们在非规定时间内开放了喷泉。
为了节约经费,王萍动用了很多私人关系。为了解决住的问题,她找到了在地矿宾馆的一个同学,帮忙减掉部分房费,解决了孩子们的住宿。又通过在党校的同学,减免了黔灵公园的门票费用、安排参观贵阳气象科普园等。
看着那些走出大山的孩子们新奇的眼神和高兴的蹦跳,对王萍来说,是欣慰,更是鼓励,通过与深圳常青藤公益网站和东莞小菲助学社的沟通,他们决定将第二次活动办到深圳。就在22天后,他们又成功地让20多名孩子走出了大山到深圳度过15天的快乐假期。
而今,这些公益活动已经在全国公益组织推广。
爱心无限 温暖与快乐同享
在11年的爱心公益长征路上,王萍在奉献爱心的过程中收获快乐,在帮助寻亲的过程中,收获勇敢和坚韧,同时,她也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在周围的亲戚、朋友和同事中扩散开来,带动更多的人奉献自己的爱心。
“有人说我帮助了别人,很伟大,可我从来没有这么看,我觉得是人家帮助了我,参加公益活动会使自己有更坦然的心态。”小吕——王萍爱人,同为电力系统的一名国电贵州员工。
刚开始,他对王萍把每年几近一半的工余休息时间用在宝贝回家志愿者工作上,他本着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态度,甚至带有更多的不理解。后来,在几次活动中,王萍有意无意叫上他同行,在感同身受中,他慢慢理解了王萍的坚持。在今年一次自愿者活动中,他当着其他自愿者的面向王萍认错,并主动申请加入宝贝志愿者队伍中,表态愿为今年贵州省“让70个孩子回家”的目标出一份力。
早在王萍成为宝贝回家寻子网站志愿者之后,小吕接棒继续参加深圳常青藤公益网站的捐资助学活动,和其他义工一起每年从广东、浙江等地募集捐款200万元用于资助失学儿童完成学业,至今,已募集款项千万元以上,帮助2500多名孩子重新回到校园。而她年仅6岁的儿子也多次参与活动,成为了一名小小的志愿者。
“我见过最短的铅笔就这么一点”采访中,王萍比划着。在一次与基层电站志愿者一起开展的公益活动中,王萍留心到那里的孩子们用的铅笔不足一寸。
“如果能将我们身边同事、同事孩子们用剩的铅笔收集起来给他们用,那还可以用多久啊。”回来以后,王萍在单位发动起捐文具活动,号召单位同事捐了3000多元,建了四个“七彩阳光图书室”,并联系北京一家书商,以免邮费、一折书价的优惠购了1000册儿童读物汇编成册让孩子们看。
“孩子们喜欢得不得了,借书时都把手洗得干干净净的,小心翼翼生怕把书弄脏了”王萍接着说,“那些孩子们求知的眼神,城里的孩子是看不到的。”
“以前开会经常会发些手抄本之类的,拿来也用处不大,平时我们会收集起来,集到一二十本后送到学校去给孩子们用。”王萍所在部门卢玉强主任告诉我们。
“以前也有做公益的想法,但是却不知道怎样将想法变成行动,”王萍的同事何嘉璇现在已经是一名宝贝回家寻子网站的志愿者,“比如很多活动,她会带我们一起去,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是她让我们的想法变成行动。”在她的感染下,贵州黔源电力公司的十多名同事都成为了宝贝回家的志愿者,同时,贵州地区的志愿者队伍也从最初的10人发展到现在的665人。而王萍所在的贵州黔源电力公司也多次向教育事业、社会福利等公益事业捐款、捐物,已累计达300多万元。
在中国华电贵州马马崖电站附近的花江镇九盘小学,经常会看到一道特殊的“风景”:当带有黔源公司标志的车辆经过时,那里的孩子们会自发举起手敬礼并目送着直至车辆远离。刚开始,黔源公司的员工也觉得奇怪,为什么这些孩子有这种举动?原来,这所小学是黔源公司下属马马崖电站捐资建的,孩子们的老师告诉他们,凡是开这种车过来的,都是他们的恩人,因为有了这些恩人的帮助他们才得以上学。
吃不完的饭打包好后,送给流浪人员或是放在路边干净的窗台上等拾荒人拿走;不用的旧衣服,洗干净,收集起来,送给边远的山区;到市场买来活的鱼和龟等动物,到大自然放生……通过点点滴滴的小事,王萍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并带动周围的每一个人去做微公益。同事和朋友们将收集旧衣服的信息纷纷转告自己的亲戚、朋友,收到了衣服都一起送到王萍那里;外出点餐,剩菜打包,送给流浪人员……
“王萍是个很令我钦佩的人,每次搞活动她都自己掏钱吃、掏钱住,条件都比我们差,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她拍好”当接到拍短片的任务时,贵州电视台收视率极高的《百姓关注》栏目记者说道。每次搞公益活动,比如接送寻亲的孩子回家,志愿者都是AA制摊费用。当问及这几年花了多少钱做公益时,同事王劲直言:“她肯定不会算,一旦有算的人都舍不得花这个钱。”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话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采访中,笔者深知:做一回公益不难,难能可贵的是坚持做、发自内心地做。
“自己做公益,能带动那么多人,哪怕像李师傅不收车费,也是一种爱心的表现,这时感觉自己特别有成就感,更感觉自己离不开这个事业,没办法撤退了,如果不做就会老想着这些孩子怎么样了?需不需要帮助?”王萍喃喃道着。(林雅 王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