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请登录注册

国务院国资委改革局副局长周放生在产融结合与风险控制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

来源:国资企业培训网
2009-06-29
打印

周放生:

    谢谢大家!刚刚老熊的观点我也有同感。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对金融界的一些复杂的金融衍生品的运作是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呢?因为你们看华尔街那些天才们坐在高档的写字楼里,每人拿着一个笔记本,出门的时候西服戈履,然后就大把大把的挣钱。我当时就在想财富从何而来?他们跟实体经济几乎没有任何关系了。

    因为我在美国出访的时候见过很多这样的人,很多我们大陆出去的数学天才、物理天才做这些。我说你们做的是什么?你们做的东西跟我们大家熟悉的实体经济、钢铁、汽车有什么关系吗?他们说没什么关系。我说没什么关系你的财富哪儿来?难道是上帝给你的?天上掉下来的?他们也说不清楚。

    现在谜底揭穿了,金融危机把他们露出来了,他们的就是对赌工具,就是高级的赌博工具。就是说咱们俩对赌,我输了钱是你的。并没有创造财富,而是把财富从我的兜儿里挪到你的兜儿里了。

    我们中航油事件大家记忆犹新,本来是只可以做保值,是为了保值增值对冲风险。结果这位陈先生自视聪明然后去做对赌。赔了多少?赔了50亿。6年前赔了50亿,结果把我们中航油新家坡公司一个垄断型、没有任何风险的公司输的资不抵债。

    这次金融危机,我不知道冰山下有多少资本丧失的倾家荡产,这个数字搞不清楚。因为凡是赔了钱的人不会出来说话。我昨天碰见一老总说一个人是注册会计师、投行老总,三料合一,他自己赔了2000万做复杂金融衍生品,就是美国摩根斯坦利这些公司忽悠的。他现在负债800万,到处躲债,不能过正常人生活。

    因为对方可能是雇佣了不正当的公司追债,他连回家都不敢回,他原来是2000万财富。钱哪儿去了?上摩根斯坦利手里去了,没有新财富增加。而且这种对赌的工具根据别的专家跟我说,我没有考证,在美国、欧洲是禁止的,李主任待会儿给大家解释,在美国、加拿大是禁止的,是赌博工具。
    结果怎么办?那些地方不让用了,到亚洲推销,到中国来推销。结果在中国亚洲赚了很多钱,走了。我想接近老熊的观点,我在金融危机前是百思不得一解,财富从哪儿来呢?我现在明白了。

    还有一个,就是这次金融危机我有一个感触,我前端时间写了文章,在《经济观察报》6月12号发了,叫“投资与投机能兼得吗?”这次金融危机凡是出问题的公司有一个共同特点,是既做投资又做投机。当然我先声明,我认为投资和投机都是正当实业、正当行为,是一个中性词,是不同行当。我是讲这两者之间关系怎么看。

    凡是出问题的公司有个共同特点,是既做投资又做,两个行为都干。凡是正常公司,只做投资不做投机,有这么一个特点。这是不是规律?需要进一步论证。

    我今年2月份去台湾考察了台座,就是王永庆老先生被称为经营之神,台座是台湾最好的企业。台座一个企业的创造价值占了台湾GDP的13.6%,一个公司就占了13.6%,可见它的规模和创造贡献。

    王永庆已经过世了,王永庆的儿子跟我说王永庆给台座有三条戒律。第一,不准炒股票。他有三个上市公司,说我们只是规规矩矩做公司,按照监管要求去做就够了,我们绝不炒自己的股票,也不去炒别人的股票,不挣资本市场的钱。

    第二,不做复杂金融衍生品。

    第三,不做房地产。这是王永庆老先生很早给台座定下的规矩。我说为什么定这个规矩?背后什么道理?他说王永庆老先生的基本逻辑是只做投资,不做投机。我说投资也挣钱、投机也挣钱,两个一块儿挣不好吗?为什么该挣的钱有一块不挣?我又在问他。他说台湾在历史上是有教训的,台湾历史上很多民营企业当年像台座一样做的很好,结果有一份民营企业老板经不起诱惑冲入投机产业,结果过了5、10、20年他们原来做投资很好的企业已经没了。

    也就是说他们拣了投机的芝麻丢了投资的西瓜。预期这样你不要做投资了,何苦呢?王永庆老先生高小毕业,文化程度谈不上。极其明白的一个人、极其理智的一个人,王永庆老先生很早就看明白了,因此给台座定了三条戒律。

    投资、投机的决策方式、运作方式、管理方式、利益分配方式和文化理念是完全不同的。比如我右手每天进出几百万、几千万、几个亿,一会儿挣了几百万,赔了几千万。我左手去做需要那么长的产业链,需要做产品研发、售后服务需要拧毛巾,这个一个人能兼做吗?他做了投机的再来拧毛巾不可能。他不可能抓管理、抓那么长的链条赚钱,他觉得可好。这意味着什么?投资一定是要一败涂地。

    那么与其这样你不要做投资,专心做投机。我的文章,这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要做投资就做投资,要做投机就做投机,千万不要企图得到鱼和熊掌兼得的结果,不可能。

    其实投资的行当里面也有投资和投机之别。至于这两个界限怎么分我今天没有时间更详细阐述观点。金融危机给我这么一个思考,不一定对。我的文章发了以后,据编辑说很多读者说同时做有什么不好?并没有违规。我没有说违规,我说没有违法。这个我也在思考过程当中。

    我今天发言想谈什么?想谈会议主题,就是产融关系和重建银企关系。首先我想谈风险管理。国务院国资委2006年发了一个文件,叫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有的人讲说荣主任有偏见,说金融危机来两年前你们发一个风险控制管理文件。其实也未必。

    但是只是说无国资委领导对风险管理确实很早就重视了,这是实施。因为2004年荣禄批给我们,让我们做。可以说国有企业在历史上犯了很多错误,各种错误都犯过了,几乎是。我们花了那么多学费、教训,我们总得长点知识、本事、记性。

    再加上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对于国有体制也有不断的适应过程。因此从出资人本能,就是要防范出资风险。如果一个出资人连出资企业风险都不重视、不防范,你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出资人,可以这么来讲这个道理。这个文件发了以后,应该说一直在中央企业当中逐渐逐渐地贯彻、落实。那么这一次金融危机应该说是风险管理的最好的课堂,它可能比你发100个文件、读10个博士还管用。因为它是千载难逢的,让我们碰上了,这么大的金融危机,这么丰富的事实,让我们能够反思、思考,过去很多神话不是神话了,落地了。

    我们现在做几件事情,一个是在做内控,中央企业做内控。首先我们中央企业在美国上市的12家企业,做了以财务控制为主的内部控制,我们做了三年。这12家都是我们中央企业盈利最大、最重要的企业。这三年做下来之后,应该说我们的基础管理工作比过去有了一个提高。现在这12家中央企业在过去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加上财政部去年5月份又发了一个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继续按照财政部的规范继续落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全面风险体制控制的建设。

    我们这个文件不知道谁读过,140万字,10张70条,是迄今为止国务院的最后一本。这本是技术含量最高的。我们翻译成英文跟国际专家讲是国际一流水准,内容达到这个状态。我们这些中央企业在内控上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第二个,我们有20多家董事会试点企业。董事会是干嘛的?我认为董事会就是控制风险的。因为管理层会提出发展目标,董事会是最后一个关口来控制风险、来过滤的、来决策的。决策什么?就是决策风险。因为任何事情都有风险,不可能置身于世外桃源,只是说这个风险你能不能承受。你不能承受就不要做,不能说风险来临你企业跨了,就去做。第二年,我们按照这个决策体制也在贯彻这个文件。

    第三个,我们其他企业在自上而下推。尤其去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央企业对风险重视程度大大提高了,是源于现实的教训。

    我讲一个典型代表的话,就是我们神华。神华老总做内部管理,他讲了这么一个观点。什么是企业竞争力?他说过去的企业竞争力靠成本,就是谁的成本低谁就有竞争力。现在的竞争力实力,谁的科技实力强能够研发出一代又一代创新的产品,谁就有竞争力。

    他说未来的竞争力靠什么?靠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这是什么含义?大家可能成本高手过招的时候差不多,我也差不多了,高手过招。科技含量可能也差不多了,你会掌握350公里的高速动车铁路,我也会。那这时候怎么竞争?谁少犯错误、谁不犯大的错误,谁就胜了。

    这次美国投行雷曼兄弟垮了,也有没有垮的。有的银行垮了,AIG、两防,但是西班牙()银行这次没有受什么影响,跟他们同行相比。那就是说他没犯错误,或者基本上很少犯错误,没有犯重大错误,他就可能能成为基业常青的老店。

    我们中央企业现在的风险管理体系在逐渐建立,我没有时间讲得更详细。我们去年开了中央企业风险管理会,我们推了10家企业,听了我们会的留下深刻印象。我可以讲,全国风险管理中央企业走在前面,这个话我可以在这儿讲,别的我不敢说。改革我们中央企业可能落后,但是风险管理走在全国前面。

    那么风险管理搞好了谁受益?下面讨论这个问题。首先企业受益,企业能够稳健地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再有就是出资人受益、国家受益,因为我们也是代理人。还有谁受益呢?债权人受益,因为债权人的风险在前面,企业和出资人在后面。还有谁受益?供应商受益,客户受益,社会环境,也就是我们讲的利益相关者受益。

    那基于这么一个基础我想讨论银、企关系问题。我今天的题目叫重建银、企关系。现在的银企关系是什么?历史发展我不说。我认为是忽悠的关系,说猫跟老鼠、警察跟小偷都不合适,就是互相忽悠关系。一会儿银行忽悠企业,一会儿企业忽悠银行,你去看实际当中的情况就知道了。一会儿银行是爷爷,企业是孙子,一会儿企业是爷爷,银行是孙子。说忽悠比较文雅。而且大家互相逗智、逗勇。企业是有两本帐,一本给银行。银行是对帐,不好了我就对帐。一直处在不谢谢的状态。

    那么这样一个状态我认为不正常,它不是我们希望的正常的银、企关系。怎么办?我提出一个观点叫重建银、企关系。银行为什么这么做有道理,因为银行对风险管理、风险控制比我们企业要早的多,估计得早几十年。一会儿李主任在这儿,他是银行专家。银行有风险控制部、风险管理部,我们的本科、硕士、博士都有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和教育。到现在为止企业风险管理,我们国家没有本科教育、没有学历教育,只有银行有。我说银行风险管理有教育,企业没有教育。

    银行高度重视风险管理,这一点值得我们企业学习。因此银行要算计企业能不能还我钱。银行最大的风险是债务人不还钱,把银行套进去了。过去五大银行是企业带来的。银行上市之前又剥离那么多不良资产,也是企业造成的。因此银行的风险控制目前是什么状态?是在防着企业、算计企业,或者说叫制约企业,来控制他自己的风险,我觉得这不正常,觉得不是最好的状态。

    最好的状态是什么?就是推动企业自己建立跟我们一样、跟国务院国资委出资人一样,一起推动企业从长远之计来建立体系是根本大计,而不是请客吃饭、喝酒。

    怎么办?银行能做到的两个事情。一个企业给你贷款的时候,我们银行上去就评估项目。他说投资钢铁,给你个项目计划书,你能看懂吗?你银行的人你以为你能看得懂呀?早把你忽悠了。我认为你不要先看那个。你干什么?你自己设计一套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你去评价向你申请贷款的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状态,评价他的状态。这个看银行的本事。

    比如说80分及格,你看这个企业够不够。如果你的评价正确,说明这个企业风险管理在比较好的状态。我们哪个中央企业在状态,我天天在干这个活。但是银行不知道,银行要评价出在不在状态,在什么状态。如果你银行评价这个企业的风险在相当高的水平,而且体系建立了,IT化了,风险驾驶舱建立了,那就觉得比较踏实了,第二步才是评价他投资的项目,才去做你银行其他正规的工作。

    如果说这个企业根本就不在状态,他的项目再好我相信最后的钱都还不了你。因为他不在状态,他干多好的项目最后都会把项目干砸。因为我是企业出身的,我在企业20多年,我是制造业出身,我非常清楚这里的情况。我可以讲我当年经历的一件事情,叫贷了也白贷。

    有的老总说贷款这么高,我们连利息还不上。我们怎么还银行的钱?有一部分老总主张不贷了。我们一把手怎么讲?两个观点。说老实话,我贷款就没想还,这是在内部会议上讲。说我贷款就没想还,还管效益吗?说即使还也不是我们这个班子,说我借的是中长期贷款,花钱是我们,贷款是后一任班子,你管这些干嘛?两句话,大家哑口无言。我说的现象绝对是普遍现象,绝对不是个别现象。

    这让企业的风险管理根本谈不上,完全没有状态。我的观点是说,你银行要做的是什么?是推动企业建立风险管理体系,这是你银行应该干的事儿。跟我们出资人一样去推动,然后把我们中国的企业风险管理状态建立起来、体系建设起立,这就是百年大计,是银行之大幸,也是国资委之大幸,也是企业之大幸。但是这件事情需要踏踏实实、长期工作,不是忽悠能做出来的。也不是说做复杂衍生品。我们中央企业做了三年了,坦率地说还是初级阶段。

    我们的目的是经过3-5年的时间,使我们中央企业能够基本建立风险控制体系。现在也还在探讨当中。我这次去台湾看到了希望,台湾的企业70年代大学教育就有了企业风险管理,而且台湾的企业风险管理工作从70年代开始做起,比我们水平高。我们准备下一步跟他们继续沟通,6月30号他们有年会,我想去去不成,让两个博士去学习。虚心地向他们学习,怎么做到稳步发展。

    台湾有一批世界型企业,香港一个都没有。台座是一个典型,台座是我们中石化的两倍。我们中石化的专家看了之后,一个叫做震撼,一个叫做汗颜。这不是我说的,我不是石化专家,是我们中石化的专家看了之后说人家做的好。

    给我的感受,台座的管理感到家了。因为我在企业管理部做过具体工作。所以我今天借着产融结合这个会,尤其银监会的几个领导都在这儿,我想呼吁重建银企关系。我们银行的同志把更多的精力像防贼一样防我们,帮我们企业一起建立风险管理体系,你们去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我前一段时间跟国家开发银行信贷不的江局长也谈了,打算合作一起研究这个课题,做一点踏踏实实、扎扎实实的基础工作,来做点实事儿,少忽悠,多做实事儿。

    谢谢大家!

 

网站声明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教育培训中心 | 商务交流中心 | 国资研究 | 政策法规 | 数据中心 | 信息化

版权所有:红色传承教育官网 CopyRight©2013-2019 电话:400-876-0602

京ICP备160067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