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请登录注册

沈阳市国资委副巡视员汪惠泳08年广州城市国资论坛发言材料

来源:国资企业培训网
2008-05-20
打印

    第一,城市国资委的定位,第二,汇报沈阳市国资监管的体会。第三,建议。
   
    第一,城市国资委的定位,几位主任谈的很好,我想谈城市国资委目标的定位,十六大明确国资监管实行三级的管理框架,中央、省和市,城市国资委处在三层管理框架的最终端,应该说,很多的问题,很多的方面跟国务院国资委是不相同的,城市国资委监管资产的质量和数量是不一样的。沈阳市好一点的企业已经被央企并购或者是无偿划拨,再好一点的企业被省里划拨,剩下的不能说是破烂企业,但是资产的质量不太好。
   
    第二,面临的形式不一样,国务院国资委研究的如何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如何做好结构调整,城市国资委研究的是如何为企业卸下包袱,如何应付难办的信访工作。
   
    第三,未来的走势不一样的,国务院国资委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将企业整合到30—50家,城市国资委应该说基本上没有国有独资企业,我们完全是对企业的产权进行管理。当时克隆国务院国资委组建市级国资委,如此庞大的监管队伍和有限的监管权限和任务相比不是很匹配的,这些人面临再就业的选择,这些人也是很有危机感的。
   
    第四,国务院国资委要接受新闻舆论的接受,理论界的监督,地方国资委主要是由长官意志决定的,政府授权做的就可以做,不授权的就不能做。今天市长将这个企业划入国资委,明天可能就拿走了,工作上虽然是灵活性,也有随意性,上午王忠明主任讲的城市国资委的迷茫、困惑我们是深有同感,城市国资委是弱势的国资委,我们的一些工作要看市委组织部的颜色,要看财政部门的脸色,还要应付市信访部门给我们的压力,每天要拿出相当多的精力在研究上访的案件。
   
    这种情况下,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举办这样的交流是有意义的。使我们的思想更加的解放,更多的探讨,使我们更加的鼓劲,对做好今后的工作很有意义。
   
    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我们在工作中,为了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我们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1、通过开放式的改革。
   
    2、立体式的国资监管。
   
    3、国有资本的运作。
   
    通过这三个方面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开放的国企改革,我们提出了要有开放的思路和开放的方式,开放的举措。
   
    开放的思路是,沈阳市提出放开改制的范围,放开改制的方式,放开出让的对象。提出无论是工业的,还是事业的都一律要改制,方式不拘一格。出让的对象,对于国有、民营、外资都没有限制的。
   
    开放的方式是由市场决定股权的比例,这是克强总理在辽宁任省委书记期间强力推进的改革。
   
    开放式的改革举措,寻找合作的伙伴,韩国的小型公司,外国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企和欧亚企业都参与沈阳市的国企改革。
   
    立体式的国资监管,城市国资的质量不好,但是影响很大,关系到每个老百姓,有一点闪失就会被举报,足以令地方官员头痛,在监管上不能有盲区,做到监管的立体式,使监管贯穿于整个国有资产,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我们对区县的监管进行了探索,明确了经营的职责,国有资产不仅覆盖到区县进行了有效的放权,实施了有效的监管,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体系,对国有资产的事前事后事中进行全过程的监督。财务监督和法律监督和法人治理结构的监督,实现国有资产的有效监督,办公室的国有资本的配置。
   
    国有资产监管机构重要的职能,是资本运作,沈阳这些年很大得益于国有资本的运营,打造了合法的运营主题。严格来讲国资委作为特色的机构还是政府的部门,不是独立的法人和市场的主题。组建了两个资产运营公司,规范化的交易平台,沈阳市产权交易中心是国家确定的东北区域的交易中心,这些年获得长足的发展,评价不断提高,市场化的手段,运营国有资本只能胜不能赔,借助政府的力量,利用市场的手段,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国有资本在运营过程中,实现倍增或者是历练式,实现国有资本增殖100亿元,利用债权回购使国有资本实现30亿元,通过几年的努力,沈阳国有资产的综合由组建之初的1620亿元,达到了1900亿元,实现了大幅度的增值,这是我们工作的体会。
   
    我有一点建议,建议城市国资委可以长久的建立,建议国务院国资委在此层面上加强对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监管,记得去年国有国资委下发过文件强化地方国有资产的监管,提出了一些文件的上报和报表,这是好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否可以明确职能部门落实职能,就像以上主任讲的,使城市监管工作探索几种模式,使功能定准位,并且能够落到实处,否则总是受地方长官意志的左右,怎么探讨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速记整理 未经本人校对)
 
 
 

 

网站声明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教育培训中心 | 商务交流中心 | 国资研究 | 政策法规 | 数据中心 | 信息化

版权所有:红色传承教育官网 CopyRight©2013-2019 电话:400-876-0602

京ICP备160067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