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请登录注册

国有不等于不市场化

来源:《上海国资》作者:上海荣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合伙人 郑培敏
2010-07-29
打印

    提到国有企业,很多人自然想起“行政性”、“计划性”等特征和符号,于是,持有国有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等职务名片的“高管”往往不被人认为是市场化的“职业经理人”,而是兼有行政级别的“官员”。

  对此,笔者实在是想为很多国企领导人喊喊冤。这种一棍子打倒的“形而上学”、“扣帽子”、“有色眼镜”式的标识确实有失偏颇。

  不可否认,有相当一部分国企具有自然垄断、行政垄断的特征,由于其所谓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意义,而被赋予了相当的政治责任,从而,这部分的国企领导就有了部级、副部级等行政职位。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在很多国有企业获得原材料资源、出售产品与服务等的过程中,已经相当地市场化,虽然这些国企的领导是政府任免,但由于企业的市场化,决定了经理人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是骡子是马,只有在市场化的游戏场中检验过才知道。

  我们可从以下几个侧面来分析各类国有企业的市场化程度。

  首先是用人问题。人事话题总是国有体制内最敏感的问题。最近网络上有一篇文章,说70%下海的官员到国企担任了领导,先不评判这算不算“下海”,但是,到国企担任领导的前官员总是会被社会和体制内的人戴上“有色眼镜”来看待,原因是有些“领导”确实是为了享受所谓的“企业待遇”而“空降”或“平调”进入国企的。

  然后,也有一些着实有企业家精神、有企业家能力的“官员”或被任命为“董事长”、“总经理”,或为维持一方安定而担任“危机”企业的“救火队长”,对于这样类型的企业家,笔者的观点是:英雄不问出处,革命不分先后,关键看最后的成果——是否挽救了企业于危难?是否实现了华丽转身般的转型?是否创造了同行业中的超额利润?如果能够完成以上任何一个任务,我们就可以肯定这个企业家(个人或群体)的特殊要素秉赋是企业或市场所需要的,而无关其是否具有“前官员”的身份。比如,从海南人民银行行长出任招商银行(14.55,0.08,0.55%)行长的马蔚华,谁能说他不是优秀的企业家?谁能说招商银行今日之品牌业绩是依靠垄断行政级别而来?在同样都有牌照优势的银行业中,招商银行仍然有优于其它很多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的竞争优势,这就不能不说招商银行是一家市场化的国有控股银行。

  其次是产品竞争。对于很多面向个人的消费品企业或服务业(B to C),如“锦江之星”、“光明乳业(8.89,-0.03,-0.34%)”等,这些产品(或服务)在销售的过程中,政府是无法发行政指令进行强制消费或地方保护的。并且,与他们竞争的有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外资、民营),这样的企业,实际上从产品竞争的角度而言,也是市场化特征很强的。

  事实上,为了推进国企的市场化,国资监管部门尝试了很多手段,如“董事会试点”、如经理人公开招聘等。但是,笔者认为,这些做法未必能代表真正的市场化,更深层次的市场化应该是国企的竞争格局、业绩考核、激励机制等。

  反之,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国有企业的市场化特征。至少,“国有”不等于“不市场化”,“国有”是可以市场化的,关键是要看企业治理机制、产供销流程、内部用人与考核、激励机制等特征。

 

网站声明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教育培训中心 | 商务交流中心 | 国资研究 | 政策法规 | 数据中心 | 信息化

版权所有:红色传承教育官网 CopyRight©2013-2019 电话:400-876-0602

京ICP备160067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