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请登录注册

苏振华:去除官味是国企改革的实质性进步

来源:新闻晨报作者: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苏振华
2009-06-03
打印

    广州市日前出台了《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主要的改革措施包括取消市属国有企业领导的行政级别、逐渐引入职业经理人管理企业、企业领导的收入和企业绩效挂钩等方面。

  这些举措可以认为是在1990年代国企改革基础上的进一步推进。当年国企改革曾经是最热门的话题,基本指导思想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将国企推向市场。进入新世纪后,国企改革被认为基本完成,这一话题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国企改革事实上并没有大功告成,其中如政企分开就未完全实现,国企领导人由行政官员兼任,受组织部、人事部或国资委指派的情况普遍存在。这导致官员身份的企业领导人并不是对市场负责,而是对上级负责,从而扭曲了企业的经营行为。广州市的此次改革,从打破企业领导的官员身份着手,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

  企业领导人由管理部门指派,主要是由于对国企定位的认识模糊所致。国企之所以有必要存在,通常认为其理由来自于一部分公共服务须由国企来承担,在市一级国企,这些服务包括城市供水、供电、公交等领域。对这类企业,笼统地称之为国有企业其实是不准确的,应该称之为“公共性企业”,以强调这些企业的职能不同于一般性的企业,其经营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要更好地服务于民生需求。那么立足于现实,对国企的定位,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对于无需承担公共服务的领域,国企应该全部退出,对已经存在的国企应该逐渐引入多元化的产权主体,让国企转制为民营企业;对于需要承担公共服务的企业,则应该按照公共性企业的概念尽可能地以市场化方式进行管理。

  鉴于公共性企业的职能是提供公共服务,因此一般意义上的、企业领导人收入应与企业业绩挂钩的原则,在这里就不一定适用了。公共服务型国企,从事的基本上都是提供民生产品的垄断性业务,民生产品价格提高之后,需求不会有太大的减少,企业于是可以通过提高产品价格的方式来轻易提高业绩,这使得企业业绩和企业领导经营水平之间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如果收入和业绩挂钩,将会激励企业管理层想方设法地提高产品价格,受损的就将是民众。

  那么,如何提升企业领导人的积极性呢?可行的办法就是:改变企业领导人的任用方式,将企业领导人岗位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全方位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在管理上对他们进行目标责任制考核,而不是业绩考核,根据企业提供的公共服务质量来核定薪酬。这一举措的实质,就是在遴选企业领导人方面引入竞争,让真正有能力的职业经理人通过竞争获得上岗机会,顺带地,当然也就取消了企业领导人的行政级别。

  国企改革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全面打破行业垄断。广州市这次改革的诸多举措,确属实质性的进步。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应该是完善职业经理人的竞争性选拔方式,挑选出真正有能力的人来领导企业,避免行政官员摇身一变成为“职业经理人”拿高薪的情形出现,让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网站声明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教育培训中心 | 商务交流中心 | 国资研究 | 政策法规 | 数据中心 | 信息化

版权所有:红色传承教育官网 CopyRight©2013-2019 电话:400-876-0602

京ICP备160067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