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金融控股公司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和重要资源,是国家支持和调控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无论是美国公司治理出了问题还是我国公司治理现状都表明:公司治理架构的建立,不过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而公司治理效能的充分发挥仍然任重道远。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应针对国有控股公司法人治理改革与发展的瓶颈制约,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化改革、与时俱进,深入研究和切实解决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人提出以下对策探讨:
一、完善各尽其责的法人治理机制
首先,董事会制定战略和经营层执行战略的两种角色必须划分清楚,因为董事会治理公司和经营层管理公司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边界。对经营层的执行力监督则是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共同职责。公司治理的相互制衡原则必须充分发挥作用。
(一)提高董事会决策和监督能力。董事会是公司法人治理的核心。董事会的价值是由董事素质以及他们在履职中的奉献精神和能力所决定的。公司是否具有一个多样化资深背景和不同专业特长组合的高层战略团队,是决定董事会战略决策水平和治理公司能力的基本前提。董事在我国是新兴职业和稀缺资源,肩负重大法律责任,却在阅历和经验上都缺乏实践积累。提高董事会决策能力,一是建议有关部门应将成立专门的董事职业培训机构纳入议事重要日程,通过建立董事职业系统学习和培训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公司法人治理水平。二是应建立和完善科学、透明的董事履职评价机制,通过激励和约束促进董事执业水平不断提高。三是重视专业咨询和科学论证。由于受董事专业特长能否优化组合的限制,重大决策前,应充分运用《公司法》赋予董事会和董事的专业咨询权,以利董事会作出正确决策。监督是董事会另一重要职能,决策与监督相辅相成,对经营层执行力的有效监督不容忽视,否则再好的规划和决策难以得到有效贯彻实施,影响董事会治理公司效能。
(二)提高经营层执行力。执行是经营层的主要职责。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托马斯•彼德曾讲过“一个好的战略,如果没有有效的执行,会导致整个战略的失败。”如何有效提高执行力,是公司治理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应着力从以下六方面入手:一是对执行力有正确的认识。执行力不是权力,并非是老总说了算,而是整个经营团队执行计划和目标的能力。二是必须有合理的制度支撑。制度不完善、明确和细化,也容易导致执行偏差。三是塑造良好的执行力文化。许多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企业实践证明:只有文化的影响会持久不衰,能够持续转化为卓越的执行力。四是增强对执行偏差的敏锐性。及时反馈和解决执行偏差,避免因小失大、引发风险。五是执行中重视小事、关注细节。随着精细化管理时代的到来,进行科学管理,就要使每一个管理环节数据化、精细化。“中国企业管理并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规章和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六是建立对执行力的监控和评价机制。执行力评价应成为公司治理有关方面履行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建立董事会和监事会财务监督合作机制。由于董事会与监事会在财务监督方面职责重叠,为了避免浪费和有效利用公司资源,有必要建立起信息共享和财务监督合作机制。合作与双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监督合作机制符合这一基本理念和公司治理现实需求。着力构建董事会与监事会财务监督合作机制是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举措。
二、增强公司法人治理的透明度
温总理最近指出:“企业家的血脉里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职业道德主要体现为诚信与责任。市场经济是以透明、公正为规则的,作为市场活动参与者,必须以遵守市场规则作为履行职业道德的准则。对于金融高风险行业,恪守职业道德是极为重要的。目前,一些公司存在的信息不真实、不完整以及不透明问题,成为有效治理公司和实施股权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问题。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给全球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的教训之一,就是金融市场缺乏信息透明度的恶果。维护金融安全,必须在制度、技术、操作、管理、披露等各个方面和环节清晰透明、查而有据。增强透明度,除应加强外部监管外,企业自律更为重要。应通过党委领导、董事会治理、监事会监督及提高经营层执行力途径,采取党纪、行政及法律手段,大力维护信息透明的市场规则,建立自觉恪守职业道德的约束机制。
三、建立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充分运用这一手段,引导和增强国有控股公司紧紧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以事实改变国有控股公司效率低下论,夯实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一是以资本价值最大化为导向,逐步推行全面价值管理。国资委2007年开展经济增加值业绩评价试点工作,计划2010年全面推行。通过对控股公司实际创造价值的评价,使该办法成为实施现代股权管理的核心工具。二是建立评价结果落实机制,评价结果的落实是现代管理的良性循环,是管理有效性的最终体现。
四、进一步落实问责制度
问责是对决策与管理失效并造成损失的责任追究,是对管理结果的一种惩罚机制。这个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不可逾越的改革难关,没有这样一个机制,错配和浪费国家资源问题就难以防范、公平与民意就没有保障,政党和政府权威就会受到挑战。近年来党和政府已经加大了对违法违规现象的问责力度,有关问责事项屡屡见诸报端。改进和完善公司治理,认真落实问责制度不可或缺。激励与问责都是重要的管理手段,不能只要激励、忽视问责,两种手段都应高度重视并重在落实。
五、发挥企业文化软实力作用
十七大把文化界定为软实力。可见企业文化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意义。我国国有控股公司都脱胎于老国企,其文化和行为惯性依然存在。目前,有的控股公司没有确定自己的企业文化;有的公司企业文化不过是口号,作秀摆样子而已,并未形成全体员工共同意志和凝聚力。如公司治理最紧缺的是人力资源和好的机制,但吸引和留住人才并非仅靠提高薪酬就能解决问题的。许多优秀人才更看重的是企业魅力,这个魅力就是企业文化素质和体现企业价值观的制度、机制体系。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持续培育能够发挥全体员工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并体现企业经营管理特色的企业文化,为其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空间和机制,员工个人追求与企业管理目标才能保持一致性,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六、鼓励与支持创新行为
胡总书记最近指出:“必须积极探索能够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全社会创新发展积极性的体制机制,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我国在制定政策和改革进程中始终强调避免和防范“鞭打快牛、枪打出头鸟”现象。但这个问题始终存在,大凡涉及关乎某个权力阶层或利益群体的改革创新之举,肯定步履维艰,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多年前即呼吁实行法制的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步伐等关乎企业和经济改革的瓶颈问题,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仍然较大。创新不足是国企的软肋,代表国家履行股权管理职责的部门,应高度关注和支持有利于发挥公司法人治理作用的创新行为,哪怕是瞬间闪现的火花,也应予以重视和扶持。
七、扬长避短、找准定位、走特色化经营之路
“大而全”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国企缺陷之一。任何企业都具有经营优势与不足,许多企业并不具备全面综合经营竞争优势。制定公司发展战略,必须避免脱离企业实际,在条件和实力不具备情况下,确立“大而全”的发展思路,造成欲速则不达的后果。特别是创新基础和实力较弱的企业,在金融市场诱惑和风险并存、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更需如履薄冰、杜绝贪大求全,务必找准定位、扬长避短、走特色化经营之路,在充分发挥和夯实自身优势实力,保持与时俱进和行业领先地位的前提下,去探索其他盈利空间和服务方式,惟其如此,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提高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不仅能解决生存问题,也是实现可持续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八、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的精神
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关键在理论联系实际,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的精神,用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有碍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问题。求真务实就是要讲真话、办实事,对时下仍然存在的工作应付、报喜不报忧等不良风气如不严加制止,信息不畅通、情况不清楚,就谈不上科学决策和实施有效管理,如同沙滩建楼,根基不牢,迟早要出问题。因此,高度重视并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的精神,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进和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