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企业60年(1949~2009)的发展,开始于资本消亡的岁月,强大于资本复兴的时代,从注重国有企业的数量,到注重国有企业的规模,再到注重国有企业的影响;从国有企业全面替代私营企业,到国退民进,再到国进民退,国有企业的作用已经完全转变为国有资本的作用。在当今央企实行无边界扩张,重新进入国有资本已经退出的若干充分竞争性行业,大举推进境外并购之际,似乎把国有资本表述为国家资本更为恰当,甚至有人认为国有企业尤其央企的无边界扩张,正在把中国推向“国家资本主义”之路。无论对国有企业及国有资本的发展趋势存在多大分歧,对中国国有企业60年不可替代作用及巨大影响的判断是相同的。正是国有企业持续而不停止的成长及发展,才使人们对今天中国“两大”国情的改革开放成果之一感到意外。
所谓中国“两大”国情,是指改革开放30年后的中国成为全世界经济大国中“国有资产数额最大”、“国有经济比重最大”的国家。改革开放30年,中国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及国有资产部分退出,但是从1978~2008年,国有资产仍然实现了约38倍的增长;改革开放30年,中国鼓励并支持发展非国有资本,国有经济比重有所下降,从1978~1998年之间的国有经济比重一度下降较大,但是,到2008年底,国有经济的综合比重仍在68%以上。对于“国有经济比重最大”的国情之一,由于统计口径差异,存在很大分歧。需要强调两点:其一,非国有资本占比重较大的主要是两个领域,一是轻工业制造业,约占比79%;二是日常生活服务业,包括餐饮、酒店、娱乐、健身、零售等,约占比92%。其二,国有资本在五大领域占绝对控制地位,一是石油、石化、煤炭、电信、电网、发电、钢铁、造船、航天、军工等;二是铁路、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三是城市公用事业如供水、供气、供热、园林绿化、垃圾焚烧、污水处理、公交、地铁等;四是银行、保险、证券及报纸杂志出版、电影、电视广播等;五是文教及卫生医疗等。国有资本在这些领域占绝对控制地位,占比90%以上。国有资本控制的领域,不仅企业资产规模大、产值大,而且影响力大,通常说100万个发廊的资产及产值不及中石油集团的百分之一。改革开放30年,国有资产实现38倍的增长,国有经济比重仍占68%以上,与国有企业的发展分不开。
“国有资产数额最大”、“国有经济比重最大”的中国两大国情,说明了两点:其一,中国改革开放没有使中国走向私有化;其二,中国改革开放使中国离私有化越来越远。除此之外,还说明:改革开放及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不仅没有弱化国有企业的作用,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国有企业的作用及影响力。这种作用及影响力,不仅表现在为国有资产大幅增值方面,而且表现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国家技术创新、国防实力提高等方面。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中国国有企业及国有资本要走“国家资本主义”之路,从长远看,国有资本仍要带动非国有资本发展并为民营企业成长留出足够大的空间,国有资本仍要从涉及国家经济安全、重要基础设施、公共长远利益以外的领域或产业尽可能多的退出。
一、国有企业60年的发展历程
国有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与新中国建立后对资本认识的过程基本相一致。当然,在其发展历程中,国有企业的形式及经营模式也在不断变化与发展。综观国有企业60年的发展历程,可把国有企业的发展粗略划分为四个时代。
(一)国有企业全面建立及国有资产原始积累时代(1949~1957)
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批国有企业,脱胎于政府对官僚资本的没收、对民族资本的接管和对私营资本的改造。国有企业的全面建立,与让资本消亡、让资本主义基本绝种的政治理念相关联。1952年的“五反”运动后,毛泽东就指出,“资本主义所有者与社会主义所有制的矛盾,资本主义所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企业内的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都是不可克服的”,由于当时中共党内认为“资本剥削人”,社会主义应该让资本逐渐消亡;1953年,毛泽东第一次提出让资本主义在中国“绝种”,“所谓过渡时期,就是很剧烈很深刻的变动,按照它的社会的深刻性来说,资本主义到15年后基本绝种了”。虽然,毛泽东提出让资本主义在15年后基本绝种,但是,到1955年10月就进一步明确要让资本主义马上绝种。可以说,让资本尽快消亡及资本主义“绝种”的时间提前,对建立国有企业提出了更快的要求,1955年后,国有企业在各个领域及全国各地的建立进入了提速阶段,到1958年,国有企业基本上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国有企业的全面建立,除了受政治导向的推动以外,还受到国家开始实施五年规划的外力推动,从“一五”规划看,私人企业与资人资本的参与度几乎为零。1954年9月,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正式确定了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国有企业的建立及作用基本上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国有企业的全面建立,不仅奠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而且完成了国有资产的原始积累。
(二)国有企业奠定新中国的工业基础时代(1957~1978)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式开始,国有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国有企业在此期间是以工厂制的形式进行经营,120万~180万个大大小小的国有工厂,严格按着计划组织生产并完成生产,国有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由政府统一调拨。如果用今天市场化的眼光看这个时代的国有工厂,会认为国有工厂是一种落后的经营模式,但是,恰恰是国有工厂的计划及专业分工,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为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国有企业发展及中国产业竞争力提高创造了前提条件。就这个时代国有工厂的装备条件及其资源消耗看,国有工厂以比较低的成本和比较高的效率,构建起了门类比较齐全的中国现代工业体系框架。可以说,只有承认这一时代国有工厂的低成本及相对高效率,才能解释为什么中国能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完成“两弹一星”、石油自给、重化工业形成一定规模等现象。
国有工厂的低成本及相对高效率,有三个条件支撑:一是五年规划的持续实施。在“一五”基础上继续实行的“二五”、“三五”、“四五”规划,保证了国有工厂的布局基本合理及专业分工。二是独立自主的工业发展道路。在资本主义包围及超级大国设置的“铁幕”中,中国工业发展无捷径可走,国有工厂在其专业分工领域,只能依赖自主钻研,突破技术及工艺难关。三是国防及军工发展的压力。这一时期的中国工业发展道路,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国防工业主导的。国有工厂支持国防工业发展的要求,使国有工厂自觉不自觉地引入了军事化管理方式,提高了国有工厂的效率。
(三)国有企业被推向市场及参与市场竞争时代(1978~2002)
1978年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改变了国有企业既定的发展轨迹。政府在给国有工厂放权的同时,也在推动国有企业逐渐走向市场。在农村率先改革之后,城市改革也开始启动。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改革,打开了城市改革的突破口。随着政府为国企放权让利,很多国有工厂在完成计划生产任务后,主动承接一些计划外的定单,国有企业活力开始显现。从1982~1986年,全国国有企业的产值及利润大幅增长。但是,1987年开始的“价格闯关”改革及随后的价格“双轨制”,在不断吞噬国企的利润,与此同时,国企改革改制的利益矛盾也在削减国企活力。从1987年开始,国企亏损面日渐增大,到1992年,全国50%以上的国企陷入亏损。虽然20世纪90年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国企发展的政策如国企改制上市、国企债转股等,但是,国企亏损的局面并没有改变,到1999年,国企亏损面已达到2/3,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2年。
在某种意义上,国有企业被推向市场后,并没有表现出太强的市场竞争力。1988~2002年是国有企业长时间大面积亏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的1992~2002年是中国市场经济步伐走得最快的一个时期。国有企业在这一时期的大面积亏损,除了机制原因外,主要在于中国社保体制建立的滞后与非国有资本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背负着沉重的人员包袱,与完全市场化的非国有资本竞争,其劣势明显。
(四)国有企业资本化进程加速时代(2002~2009)
面对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及社会稳定的压力,政府在2002年加快了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力度。以此为契机,国企尤其央企辅业分离及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的改革被强制推行,国有企业尤其央企彻底卸掉了人员及历史遗留问题的包袱。卸掉包袱的国企恰恰赶上了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国有企业尤其央企开始步入合并重组及上市的资本运营轨道,其资本化进程开始加速。国有企业资本化进程的加速,不仅无限扩大了国有企业的规模,而且极大提高了国有企业的利润水平,国有企业中的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移动等进入全球最赚钱的十大企业榜单。
需要说明的是,在国有企业资本化进程中,资源资本化及其进入证券市场的绝对优势,是非国有企业根本不具备的。与非国有企业位居产业下游相比,国有企业几乎占据了全部的产业上游,这意味着国企尤其央企控制了绝大多数的自然资源,更意味着国企尤其央企占领了市场定价权。国有企业所拥有的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有色金属、电信、邮政等领域的定价权及垄断,使资源资本化获取了超额利润。除此之外,国企因历史原因占用的大量国有土地开发及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也为国企贡献了大量利润。
二、国有企业的巨大影响与重要作用
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具有其自身特殊的优势,尤其是辅业分离改革与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改革完成后,其优势更加明显。因此,无论是在计划经济时代,还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开放时代,国有企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国有企业支持与支撑了中国工业化进程
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经济建设面临的首要任务及困难,是如何在几乎为空白的条件下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并启动工业化进程。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完全走了一条与欧美国家不同的道路。国有企业在没有资本积累的情况下,按照专业分工而执行技术攻关任务和生产任务,每个国企的管理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国企之间虽然没有竞争,但是,每个国企都有程度不同的压力。这在某种意义上,保证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组织性及效率,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中国工业体系框架的构建并启动了中国工业化进程。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国有企业被推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竞争提高了国有企业的外部适应性,其从计划经济传承下来的内部组织性并没有受到多少冲击。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国有企业的外部适应性与内部组织性有一定矛盾,但是,经过磨合后而转变为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之一。随着这种优势的发挥,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中国工业化进程加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简单划分,可以说:计划经济启动了中国工业化进程,市场经济加速了中国工业化进程,无论是启动中国工业化进程,还是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国有企业都发挥了支持与支撑作用。
(二)国有企业促进与提升了中国国防工业水平
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必须有独立的国防工业。国防工业发展对整个工业体系建立有很大的带动作用。自始至终,国有军工企业都是国防工业发展的主体。国有军工企业与一般国有企业相比,其组织性与纪律性更强,从而使其表现出更强的技术攻关与生产攻关能力。国防工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几个领域的超常规发展,离不开国有军工企业;国防工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若干领域的加速发展,也是依托国有军工企业。从中国的国情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防工业水平的连续提高,仍主要依赖国有军工企业。当然,最近5年中国国有军工企业也在尝试引入非国有资本的改革,军队也给非国有企业一部分定单。但是,国防工业核心技术突破、军队重大装备的生产,仍主要依赖国有军工企业。
(三)国有企业推动与加快了中国技术创新步伐
中国必须要走技术立国的道路,这已经成为共识。中国从构建工业体系框架到工业门类齐全,再到工业尤其重工业、军工业具备国际竞争力,都离不开技术创新。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虽然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及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但是,国有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功能并没有削弱。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不仅是经济总量的增加,而且技术创新的步伐大大加快。国有企业对于推动与加快中国技术创新的步伐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一讲技术创新,社会公众不仅会联想到轻工电子业、网络业、生物工程等领域,而且会联想到非国有企业集中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但是,中国最近20年的技术创新成就更多集中在航天、核弹、飞机设计制造、轮船设计制造、机车设计制造、发电设备设计制造、石油勘探开发、炼油、钢铁、海洋工程等领域,中国在这些领域的技术水平已进入世界三强、四强、五强等,可以说,这些领域的技术创新基本上全都是由国有企业完成。如果没有这些领域的技术创新,中国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差距不可能缩小。
(四)国有企业增强与提高了中国若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集中体现为两点:一是产业的国际市场份额,二是产业的集中度。无论如何责难中国国有企业的垄断,国有企业对中国若干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航天、石油、石化、钢铁、造船、机车、电信、电力等。正是这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保证了中国重工业体系、军工工业体系的相对独立完整,保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对产业整合及产业集中度提高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是行业中特大型国企或大型国企,从隶属关系看,主要是央企。央企的人才与资金优势,使其能够在行业中更好地发挥技术领先并带动产业升级的作用。
三、国有企业继续发展的展望
中国国有企业60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及成就,与国家政策扶植及政府行政力量的支持分不开。在某种意义上,国有企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其地位、所掌控的资源并不匹配,与政府的希望及百姓的渴望存在差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还要持续支持并推动国有企业的发展,但是,国有企业继续发展的思路及目标定位应该有所纠正。
(一)国有企业的继续发展要注重质量并强化风险管控
国有企业经过60年的发展,从150万个左右的国有工厂减少到今天不到7万家国有独资公司(企业)、国有控股公司。在全国国有企业数量减少的同时,其资产规模实现了十几倍的增长;央企在数量减少的同时,资产规模实现了上百倍的增长。部分特大型、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规模,无论是与国内民营企业相比,还是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跨国公司相比,都已经十分大。国有企业继续发展,不是再片面强调规模并盲目扩张规模,而是要在质量上、资产收益率上、净利润增长比率上下功夫。除此之外,国有企业还要在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管控上下功夫。每个国有企业都要思考,离开了垄断及政府行政力量支持,还能不能盈利。如果未来10~20年,国企放弃了垄断及其对政府的依赖,还能保持2003~2007年的盈利增长幅度,那么,国有企业就真正具备了国际竞争力。
(二)国有企业的继续发展要关注并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升级
在经济增长结构、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比重结构、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结构全面调整中,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发挥着关键作用。从中国已有的产业格局来看,产能过剩及重复建设的问题比较普遍。在推动结构调整中,国有企业应该率先并有计划地从一些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实行国有资本退出,国有企业要自觉抵制为扩大资产规模而进行的重复建设类的投资活动。除此之外,国有企业的产业转移,也要防止一哄而上,搞重复建设。从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要求看,国有企业应尽力避免进入一些与民营企业过度竞争的行业,国有资本的社会属性要求国有企业要做民营企业不愿做的行业或项目。
(三)国有企业的继续发展要引导并支持民营企业的成长壮大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不应该是过度竞争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竞争关系,在目前中国国有企业十分强大、民营企业还相对比较弱小的条件下,国有企业不仅要与民营企业竞争,而且还要引导并支持民营企业的成长壮大。国有企业应该从国家综合国力提升、中国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目标着眼,引导并支持民营企业的成长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