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界对“国进民退”现象的讨论综述
“国进民退”是时下流行的经济热点话题。大批国企尤其是央企,在多个竞争性行业对民企的整合与突进,正在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议论。对于这一话题,理论界也为此展开了不同思路、不同观点的交锋与论述,以下是笔者整理的一些关于“国进民退”现象讨论的主要观点。
观点1:国进不能以民退为代价
国进是没有问题的,但不能以民退为代价,应该是同时进,而且还是由民营企业或者是市场化经济为主导推进。中国政府在跟欧盟谈,希望欧盟承认中国市场经济的地位。这是要做的事情,但更重要的是要看很多具体的指标和市场化的程度来承认市场经济的地位。很重要的是真正使民营企业有很大的生存的空间。我们不但要认识到这个问题,还要采取具体的措施。
观点2:振兴民间资本投资要把握好“度”
民间资本投资动力不足的问题由来已久,并正在成为拖整体经济复苏后腿的一条跛足。如何让民间资本投资动力重现?或许应该把握在具体行业界限这一“度”上。这也是引发国进民退诟病的原因。
所谓的度,应该是在救市过程中,政府注重与企业保持一定距离。比如,美国就很注意在救助企业过程中,只购买金融机构无表决权和不可转换的优先股,政府不派出董事、不参与管理等。英国政府则将包销有投票权的普通股、委派独立董事、参与金融机构管理。任何政府现阶段的政策,都应该只是应对危机的过渡行为。政府干预措施的力度和时间长短取决于市场表现。市场下行越少,政府干预力度也应该越弱。无论是哪个国家,也都应该在政府调节市场时为退出企业留下后路。譬如,以规定股息方式,政府鼓励企业经营状况改善后赎回政府购入的优先股。
观点3:为行业竞争奠定良好的制度性基础
只有进一步加大开放领域,通过引进民营、外资,明晰产权界定,强化竞争态势,才能为该行业竞争过程中的产权流转、资产融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奠定良好的制度性基础,确保市场秩序和民众经济权利以及其他各项权利的积极实现,消弭国有企业过度集中下的排斥效率、盲目扩张、让政府及全体纳税人埋单等积弊。
观点4:打破行业垄断 降低行业准入标准
国进民退的状况如果是从短期的、救急的方面来说,我们觉得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现在要防止的风险是这种短期的措施长期化。否则,将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活力。从而会影响到长期经济繁荣的前景。所以我们觉得理想的做法是,现在经济稳下来之后,追求一些结构性改革,比如这些行业垄断的打破,一些行业准入的放低,给民营企业更多的行业准入的机会,平等竞争的机会。这是中国下一轮经济发展潜在的亮点。
观点5:应以“国有民办”方式并购重组
并购重组本身不过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手段,但“国进民退”却可能误用这种手段,进而扭曲市场。“政企分开、民进国退”也应是未来的出路。在目前“国进民退”成为既定事实的情况下,也应该尽量采用“国有民办”的方式来求得边际上的改进。
观点6:对民营企业的政策不能大起大落
对民营企业的政策不能大起大落。政府在经济过热要压时,希望它挥之即去;但要想到还有要召它回来的时候。经济有起有落,体制要稳定,经济过热处理时至少要一视同仁。中国企业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对民营的处理不能跟着周期走,不能大起大落。
观点7:应建立草根金融机构服务于民企
国家应该建立大批草根金融机构,用来服务于民营企业;应倡导金融领域改革,放开金融领域的限制,多成立社区银行、乡镇银行,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观点8:要建立使各种经济成份都能发挥效益的机制体制
在一个国家的经济格局中,并不是说哪种经济成分比例大或小就优或劣、好或坏。每一种经济制度和经济成份都有其优势和弊端,关键要建立这样一种机制体制,使得各种经济成分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率和效益,把每一种经济成分和手段用到最为需要的行业和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必过分强调国有经济比例多少,民营经济比例多少,要强调哪些行业实行国有可以保证经济、民生安全,哪些行业实行彻底民营化有利于提高效率、公平竞争,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观点9:对央企“地王”要严格监管
国资委必须高度重视央企频频中标地王现象。不提倡央企中标地王的态度要坚决,措施要具体和过硬。对于已经中标的央企,从风险上加强预警与监管、从经营效益上严格考核。对于违背国家政策延迟开发囤地以及由于盲目中标地王而出现经营亏损的,要坚决追究责任,决不能当作一般经营亏损对待。
观点10:用发展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业来控制国企投资风险
既然当前的世界经济大背景決定了中国的发展自然而然会向资本行业倾向,而在资金和胆量方面更具优势的国有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又具有明显的先天优势,由此造成的“国进民退”恐怕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结果。既然无法扭转这一趋势,现实的做法是研究出趋利避害的法子。而国有企业投资上项目的一大弊病是投资主体对投入的资金缺少责任感,反正投进去的钱是“公家”的,投资成功是企业负责人的政绩,投资失败就算国家替他交了学费。
我国各地近年来竞相发展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业可以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一条思路。一方面,这些机构可以把钱从有资金、有投资行动的国有企业和国有投资部门吸引过来,避免它们把钱盲目投向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引发资产泡沫;另一方面,这些风投和私募机构本身又是民企和外企身份,对自己所投出去的资金应该比一般国企更有责任感,而它们在市场形势判断、投资风险控制方面的专业能力往往也是大多数国企所不具备的。
当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购买力最终无法消化国有部门巨大的产能时,国有大型企业和大型金融机构互相捆绑风险,将造成货币信用的急剧下降,必然殃及整个中国经济。所以说国有投资本身不是洪水猛兽﹐关键的是如何做到趋利避害。让民资性质的风投和私募公司在政府资金和被投资企业间扮演桥梁和纽带作用,使前者不去干预所投资企业的日常经营,使后者真正做到对投资者负责,这应该是中国下好“国进民退”这盘棋的一条有益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