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请登录注册

加入WTO十年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的发展和变化

来源:国资企业培训网作者:张晓强
2012-03-26
打印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历史新阶段。入世10年,是我国发展最好的10年,是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的10年,是与世界各国分享繁荣、实现共赢的10年。

  一、加入WTO十年来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是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2001-2011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10.3%的增长速度,远高于世界年均3%的水平。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1万亿元,约达7.3万亿美元。我国在全球的排名不断前移。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1年我国GDP为1.32万亿美元,世界排名第六位;2006年超过英国,跃居第四位;2010年达到5.88万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02-2010年,我国占世界GDP比重由4.4%上升到9.5%,是世界经济增量的第一大贡献国。据有关国际研究机构测算,近10年我国对全球经济累计贡献率已达20%,超过美国。

  二是经济效益显著提升。企业利润连年大幅增加,2001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年均增速达28%。2001-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2011年,财政收入达10.37万亿元,同比增长24.8%,仅增收部分就已超过2001年全年1.64万亿元的水平。国家外汇储备迅速增加,10年增长近13倍,2011年末达到3.18万亿美元。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9.1%,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45%和14.29%。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从农业看,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10年间,中央财政累计用于“三农”的投入超过4万亿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实现连续8年增产,2011年达到1.14万亿斤。我国用占世界不到9%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近20%人口的吃饭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工业看,着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和促进企业兼并重组,重点行业结构得到优化,先进生产能力比重明显提高。以汽车为例, 2001年国产轿车的销量只有70万辆,2010年销量达到1000万辆。吉利、奇瑞、比亚迪等一批自主品牌企业异军突起,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国。

  从服务业看,服务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水平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金融、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领域不断拓宽,功能不断增强。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等新兴服务业态和产品大量涌现。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2012年第3期

  四是发展的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在交通方面,新增铁路营业里程2.3万公里,公路里程23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从2001年的1.94万公里增加到2011年末的8.32万公里。完成了青藏铁路、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在能源方面,2011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1.8亿吨标准煤,是2001年的2.23倍,约占全球能源生产总量的18%,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

  五是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增强。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政策体系逐步健全。区域发展呈现出协调性增强和布局改善的良好态势。区域合作全面推进,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加快转移,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趋于缩小。2001-2010年,农村贫困标准从872元提高到1274元,而农村贫困人口却从9030万人减少到268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9.8%降至2.8%。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城镇化率由2001年的37.7%提高到2010年的49.9%。

  六是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积极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2011年,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861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3%,比2001年提高0.83个百分点。创新能力建设成效显著,建设了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突破了一批前沿、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技术。高性能计算机步入国际领先行列,神舟载人航天取得重大进步,高速铁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00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等重大技术装备实现自主制造。2011年,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17.2万件,是2001年的10.6倍。

  七是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改革攻坚力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迈出坚实步伐,电信、电力、民航、邮政等垄断行业总体实现政企分开,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继续改善,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2001年的29.7%提高到2010年的55.1%。私营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74%,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力量。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我国全面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大幅降低关税税率,关税总水平由2001年的15.3%降至目前的9.8%。内外资企业税制实现全面统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序推进。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进一步深化。全面实施了厂网分离电价改革、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和税费改革,建立了污水处理和水资源费征收制度。

  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稳步推进。基本医保已惠及全国95%左右的城乡居民,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已经在90%以上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付诸实施。

  八是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2001-2011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5097亿美元增加到3.64万亿美元,增长6.1倍,占全球比重从3.8%增至9.3%,世界排名从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已成为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2001-2011年,我国每年平均进口7600亿美元的商品,相当于为贸易伙伴创造约1400万个就业岗位。

  2011年外商直接投资达到1160亿美元,是2001年的2.47倍,全球排名从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并一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外商直接投资逐步从加工制造业转向研发设计、高新技术、现代商贸、民生服务等领域。

  九是人民生活再上新台阶。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截至2011年底,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84亿人和4.73亿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97.5%。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

  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1810元和6977元,是2001年的3.2倍和2.95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分别增长9.6%和7.1%。

  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外环境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普遍重视增长模式转型,世界范围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展开,新兴市场经济体地位相对上升,世界各国和重要国际组织努力促进全球经济朝着持续、均衡增长的方向发展,国际经济环境总体上仍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但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复苏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凸显,国际经济环境将会更趋复杂。具体表现为“五个相伴”。

  一是增长模式调整与需求相对不足相伴。一方面,发达经济体储蓄和消费结构的调整会导致全球总需求的减少。据测算,美国家庭储蓄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私人消费需求就会减少1030亿美元。美国经济占全球的比重超过20%,其消费模式的调整会对全球总需求造成重大影响。另一方面,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内需启动不可能一蹴而就。以目前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需求总量看,尚不能完全弥补发达国家需求萎缩的缺口。伴随世界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总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

  二是实体经济缓慢复苏与虚拟经济矛盾频发相伴。一方面,实体经济真正恢复元气需要一个过程。发达经济体的汽车、房地产等传统支柱产业受到重创,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有待时日。另一方面,虚拟经济调整修复困难较大。特别是欧洲国家由于大规模增加公共开支刺激经济增长,导致政府债务迅速增加,2009年以来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据预测,欧元区前四大经济体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11年末分别达到82.6%、86.8%、121.1%和67.4%。主权债务危机的持续蔓延,对发达经济体乃至全球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冲击,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重大干扰因素。

  三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与保护主义继续强化相伴。一方面,各国为稳定本国金融形势和防止金融风险跨境传导,普遍强化资本流动的监管,客观上妨碍了投资的便利化。另一方面,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压力的驱使下,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强化。历经10年的WTO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正是这一大态势的集中反映。今后一个时期,国际经济、科技领域的竞争将更趋激烈,各种贸易摩擦、贸易纠纷、投资壁垒可能呈强化态势,对贸易自由化乃至世界经济增长产生严重制约。

  四是福利模式艰难调整与失业率居高不下相伴。目前,发达经济体普遍面临“低增长、高失业、高负债”的困境。2011年末,美国、欧元区、日本失业率分别高达8.4%、10.3%和4.5%。国际劳工组织预测,就业低迷的态势将一直持续到2015年。由于债务问题久拖未决,经济复苏乏力,发达国家在解决就业问题上更是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这使得一些标榜“福利社会”的发达国家陷入“两难”境地,如果维持现有的福利模式,政府债务将不堪重负;如果改变现状,可能引起强烈反对,甚至激化社会矛盾,造成社会动荡。

  五是美元趋向贬值与主要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相伴。美国利用美元贬值减轻还债压力,刺激出口。2011年末美国国债总额已达15.2万亿美元,与其2010年GDP大体相当。在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趋向宽松、美元长期贬值的背景下,国际市场以美元计价的能源资源等大宗商品价格将趋于上涨,加剧全球通胀压力。

  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环境

  从国内看,一方面,我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内在优势没有改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十二五”规划,明确了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加快“转方式”的主攻方向等重要举措,这必将对我国实现可持续较快发展产生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一是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成为经济长期较快发展的内在动力。推进产业结构加快升级,服务业稳定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有利于我国在保持传统比较优势的同时,不断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一些专家测算,“十二五”期间,我国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总额合计将会超过30万亿元,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投资将会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是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汽车、家用电器等家庭耐用消费品销售量已居世界首位,住房和旅游等服务消费也步入快车道。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扩大内需政策效应的进一步显现,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将会保持较快增长。

  三是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趋完善,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和农村改革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得到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将进一步迸发。通过不断深化的改革,将使更多的要素向创新活动和产业集聚。“十二五”时期,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支出将进一步增加,占GDP的比重将达到2.2%。

  四是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提高。宏观调控经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升。2001年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高达25%以上,2011年末已降至1.8%。同时,我国财政实力雄厚且整体债务水平较低,也为我国未来进一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奠定了基础。

  五是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国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强社会建设,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社会管理得到加强,为经济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六是国际环境危中有机。尽管欧债危机给我国出口带来不利影响,但也为我国企业获取一些优质资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国内许多企业正在积极走出去,力争抓住机遇到海外以相对有利的条件获取更多的优质资产。山东兖矿集团已在澳大利亚等国获得多处优质煤矿的开采权,预计到2015年海外煤炭产量将达5000万吨,超过国内产量。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

  一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较大,经济增长依赖资源大规模高强度投入。2011年我国消耗了全世界钢材、水泥的50%,能源的20%,但GDP仅占全球的10.5%;由于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高达70%,现已成为世界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最多的国家。新世纪以来,多种矿能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石油、铁矿石和铜去年分别为57%、65%和70%。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重大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硬约束更趋强化,国际社会要求我国承担有约束力的减排责任压力更大。

  二是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受现有体制和发展阶段影响,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程度较高。2001-2010年,投资率由36.5%上升到48.6%,消费率则由61.4%下降到47.4%,造成了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产能过度扩张,居民消费水平长期偏低,不仅经济增长难以真正走上自主增长的轨道,也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进展慢。农业基础依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在人增、地减和居民消费水平持续提高的背景下,农产品供求压力不断增大。工业生产仍过度依赖加工制造环节,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发展较慢。重化工产能扩张较快,2011年,我国生产原煤35.2亿吨,同比增长8.7%;钢材8.8亿吨,增长12.3%;水泥20.6亿吨,增长16.1%,这种状况使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矛盾十分突出。服务业发展总体滞后,增加值和就业人数比重偏低,远低于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四是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资源过度向城市集中,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有较大差距。虽然近年来我国通过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区域发展相对差距有所缩小,但受已有发展基础影响,区域发展的绝对差距仍在扩大。2005年,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相差13160元、14430元和7786元,2010年分别相差22112元、23878元和12051元。

  五是就业与收入分配领域矛盾增多。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城镇每年新增就业人口1300万人,而新增就业岗位每年只有1100万左右,再加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每年约1000万,就业压力极大。另一方面,劳动者职业技能与岗位需求不适应,区域性劳动力过剩和供给不足、部分企业“招工难”与求职者“就业难”现象并存。收入分配不合理,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偏低且持续下降,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偏低且持续下降。2011年11月29日,中央召开了全国扶贫工作会议,决定将我国农村贫困标准从1274元提高到2300元。这既体现了我国高度关注民生和共同富裕,但也使我国贫困人口总数从2700万人增加到1.2亿人,扶贫攻坚仍然任重道远。

  综合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的时期,正处于从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的敏感时期,新的阶段性特征更加明显,发展前景总体向好。在下一个10年中,只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顽强拼搏,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而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网站声明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教育培训中心 | 商务交流中心 | 国资研究 | 政策法规 | 数据中心 | 信息化

版权所有:红色传承教育官网 CopyRight©2013-2019 电话:400-876-0602

京ICP备160067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