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衡量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主要是看:当存在大量兑换需求时,其兑换成本的大小,即人民币是否会大幅贬值或中国的外汇储备是否会大幅缩水。而兑换成本的大小则取决于人民币及其资产被境外非居民所持有的数量:持有数量越多,兑换成本就越小,从而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就越高。人民币国际化势在必行,否则,中国将始终暴露于被威胁和被围堵的风险之中。资本项目开放和境外人民币交易中心的设立只是给境外的非居民兑换人民币提供一种便利。当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高时,资本项目开放有可能给中国带来金融风险和安全隐患。当前,中国应抓住国际金融危机之机会,向境外市场(人民币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大幅度提供人民币计价债券,培养境外人民币资产性需求。
人民币国际化势在必行
一国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主要是看1)该币能否用于购买进口商品?2)即便不能直接购买,但当存在着大量的兑换需求时,其兑换成本是否较低?这里,所谓的兑换成本是指兑换是否会引起该币大幅贬值或该国外汇储备大幅缩水。
前苏联的垮台与卢布不是国际货币不无关系:三次石油危机使石油价格一路飚升,从而使苏联放弃了其传统的制造业,以为可以通过出口石油换取消费品及其他商品进口等;而当石油价格在美国的操纵下一落千丈时,苏联一下失去了其外汇来源,致使其国内民生潦倒,经济陷于崩溃。可以设想,如果卢布是国际货币,苏联便可以用卢布直接购买所需进口;即便不能直接购买,也可以较小的交易成本将卢布兑换成其它国际货币来进行购买。于是,即使石油价格一落千丈,其国民生活不会一下子潦倒,经济也不会崩溃。
反观美国,同样也早已放弃了传统的制造业,但长期以来,凭借美元的国际地位,在世界各地肆无忌惮地进口,以维持其国内的奢侈消费,即便其国际收支长期处于逆差状态。
当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时,中国将始终暴露于被威胁和被围堵的风险之中。可以设想,如果石油价格一路狂飚,而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使用各种借口停止进口中国商品时,中国也将面临巨大的危险。此种危险也将伴随着中国经济体的扩大而不断被放大。因此,人民币崛起是未来中国对外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市场开放
当前,学术界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讨论甚多。普遍认为,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障碍是中国资本项目的不可兑换(或资本市场不开放)。然而,资本项目可兑换只是给境外的非居民兑换人民币提供一种便利,它本身并不意味着人民币就此可以国际化了,相反地,当人民币还不是国际货币时,它有可能给中国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和安全隐患,从而延缓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可以设想,当中国资本市场开放从而使“热钱”和各种不同形式的个人和企业资本流出不受限制时,如果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高,则有可能产生两种后果:第一,如果央行不干预,则人民币有可能大幅贬值;第二,如果央行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即使用其外汇储备接手人民币时,则中国的外汇储备将大幅缩水,甚至有可能被掏空。这两种情况都意味着货币危机,即巨大的兑换成本。
由此可见,要使资本市场开放所带来的风险可控,人民币本身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越高,资本项目可兑换所带来的风险就越小。
货币的兑换成本取决于该币及其资产被境外非居民所持有的数量:持有数量越多,兑换成本就越小,从而该币的国际化程度就越高。在上述案例中,如果人民币及人民币资产已经被境外非居民所大量持有,为使自身所持有的人民币及人民币资产保值增值,那些境外的非居民就有可能会出来接手人民币(无需人民银行出面干预)。这就如同人民银行因持有大量的美元及美元资产从而不希望美元贬值的道理是一样的。
政府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
在如何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上,还有一种较为流行观点是:人民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是市场的选择,人民币国际化应符合市场需求,政府所能做的只需在制度的安排上为人民币兑换提供便利,如开放资本项目,设立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等。
尽管人民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市场的需求,但这并不等于除了在制度安排上为人民币兑换提供便利外,政府就无法再发挥作用。我们认为,政府在促进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资产性需求上大有可为。
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或境外非居民所持有的人民币)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是交易性需求,第二是资产性需求。就交易性需求而言,采用何种货币进行交易确实是企业和市场的选择。就资产性需求而言,其主要影响因素为:1)国际市场上是否有足够的人民币资产(如债券等)供给;2)这些资产的预期回报率(或利率)。而其中预期回报率又取决于两点,即人民币是否具有升值的预期和由发债人所设定的债券票面利率。显然,政府是可以在提供足够的人民币资产(债券等)及设定资产的票面利率上大有作为。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建议
1)在中、短期内,如未来10多年内,人民币国际化的主攻方向应该是境外人民币的资产性需求。一方面,这是因为采用何种货币进行交易是企业和市场的选择,另一方面,政府确实能在推动资产性需求方面大有作为,而事实上,现有国际货币发行国其境外资产(如债券等)的持有量要远大与其境外现金的持有量。
2)尽管采用何种货币进行交易是企业和市场的选择,但政府仍应鼓励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用人民币进行交易。如有可能,不应放弃与某些石油输出国签订协议用人民币进口石油等战略物资。此外,在对外援助和对外贷款时,应尽可能地使用人民币。
3)除了维护好香港的人民币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外,还应继续推动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地设立新的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为人民币兑换提供便利。
4)按照人民币国际化的主攻方向,在境外市场(各人民币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大幅度提供以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为主要品种的理财产品,培育境外人民币资产性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开放资本项目下的债券市场和与此相对应的人民币可兑换。债券市场不同于股票市场,它不仅因为利息相对固定而风险偏低,而且也不会使国际资本能得以控制本国的经济命脉。国债战略同时和国家的安全战略相关联。只要国际社会拥有大规模的中国债券,不仅人民币的国际化将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成为中国债权人的国家必然与中国形成了“交相利”的局面,它们对于中国发起挑战的冲动也会大大减弱。
中国已经失去了推行人民币计价债券第一次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那就是2005年人民币开始进入升值时期,但目前中国还面临着推动人民币计价债券第二次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从国际环境来看,金融海啸已经使得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元气大伤:由于不断执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面临贬值的风险;欧洲国家更是深陷欧债危机的泥潭。因此,无论是以美元还是欧元计价的投资品,其吸引力已经降低。国际避险性投资品市场的混乱和低迷对中国而言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如果中国能够抓住这次机遇,积极地向国际市场推行人民币计价债券,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使人民币能够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那么中国将是这次金融危机中最大的赢家!